





在淮阴区淮高镇顾庄村的葡萄园里,一串串精心培育的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果粒饱满均匀。这些优质葡萄的培育者,是淮阴区鑫香印家庭农场主薛玉。这位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的“新农人”,15年来将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仅使自家葡萄荣获省级奖项,还带动周边2000亩果园实现增产增收,成为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中的佼佼者。
从“园艺学子”到“葡萄匠人”:扎根土地的初心
因实习时受一位葡萄育种专家的影响,2009年,薛玉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农业。“虽然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仍然每天身体力行、躬耕田间,这种精神影响了我,让我有了在农业的天地里大展身手的激情。”2011年,她回到淮安,从基层技术员做起;2015年开始自主创业,从30亩果园起步,逐步发展至200亩规模。
在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过程中,薛玉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她严格把控种植标准,要求每串葡萄保留55—60粒,长度控制在14厘米以内,并通过抹芽、控温、水肥管理等技术确保果实品质统一。“每个环节都需严格培训,容不得半点马虎。”薛玉介绍。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她的葡萄连续两届荣获江苏省优质葡萄评比银奖,在业内赢得了良好口碑。
从科技赋能到实践经验:“新农人”的破局之道
薛玉在农场管理中注重科技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她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大棚温度、湿度,并配备吊喷系统调节生长环境;通过改良土壤和施用菌剂有效防治黄化病;专程赴云南并出国赴日本学习先进修剪技术,不断优化种植方案。她坦言,曾因施肥不当导致果实品质下降,让她认识到农业生产必须精益求精。面对市场竞争,她始终坚持品质优先的发展策略,走精品化发展路线。
薛玉认为,“新农人”应当具备开放包容的创新思维。她指出,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还需要兼具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自身实践,她向人们展示了农业作为一项“富有成就感的事业”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串葡萄从青涩到完美的蜕变过程,这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从“田间学校”到“共富密码”: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作为乡村振兴的“头雁”,薛玉深知人才是关键。她成立“田间学校”,免费对农户进行修花、修果技术的培训,提供标准化方案。“在葡萄种植中,我要求他们把发芽早的芽抹掉,把开花晚的果剪掉,一开始他们都不理解,但他们后来都懂了,这才是科学种植。”她笑道。通过“技术输出+销售联动”模式,她帮助周边10户低收入家庭年均增收1万到2万元。她的团队还每年制定肥水与植保方案,分享给周边农户,并示范修剪技术。“我们带动淮阴区形成2000亩规模,客商认准这里的产品,就是因为品质稳定、产量集中,形成了规模效应。”薛玉说。
从“科班学子”到“葡萄匠人”,薛玉用15年诠释了“新农人”的匠心与创新。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一串果、一条链的协作。正如她常说的:“农业的回报或许会比较慢,但只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土地最终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如今,她的“绿宝石”不仅闪耀在市场,还照亮了乡亲们的共富之路。
■记 者 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