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城乡规划定位更高层面

淮安城乡规划定位更高层面

发布时间: 2011-01-07 20:54  关注度:2867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
导读:2011年1月1日,淮安踏上了“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新征程;这一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3周年纪念日。

2011年1月1日,淮安踏上了“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新征程;这一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3周年纪念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如何贯彻落实好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全市中心城市建设管理大会和《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

淮安规划人给出了答案。市规划局局长曹华富的回答掷地有声: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眼界、更远的目标,在更高层面上定位淮安,谋划城乡统筹发展。

机遇——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委书记刘永忠在党代会报告中说,置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时代大潮,综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大有作为、加速赶超的机遇期……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机遇在哪里?一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及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开始显现;二是近年来淮安市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加快集聚。

更令人振奋的一点是,在2010年省政府组织编制的《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中,提出了我省“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发展框架,其中的“一极”就是指淮安被定位为江苏省新兴增长极。

“这就意味着淮安市在全省发展战略中第一次超越了苏北这一层面,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曹华富认为,目前,淮安市已进入由行政体制下的“三淮一体、双组团”渐变为特大城市支撑要素相互共享、渗透下的“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成长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产业结构的加速转型期,中心城市建设已经由量的扩张进入了质量并重的提升阶段。在新的机遇面前,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典规划为先导,从而加快实施“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战略,全面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努力把淮安市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水城风貌彰显、生活品质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交通——托起淮安走向世界

 交通兴,则百业兴,这已经被淮安市“十一五”的辉煌成果所证实。进入“十二五”,淮安将如何实施交通引导发展战略,进一步确立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托起淮安,走向世界?

在进一步完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的规划蓝本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一是在现有的高速公路网络基础上,主动策应交通部门等级公路规划布局,做好高速公路网的优化升级。二是加快通江达海步伐,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为实现“海港内移”、“借港出海”、“海河联运”创造条件。三是积极推进徐淮沪、宁淮连、连淮扬镇、宁淮城市快速轨道等铁路项目的建设工作,逐步打造淮安“米”字形城际铁路网。四是推进实施淮安涟水机场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开辟更多航线,促进淮安与经济发达地区、区域性发展极的融合。依托立体化的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培育专业市场、物流园区,逐步构建长三角北部的物流中心及“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中有淮安”的市场格局。

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

新型工业化是全市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只有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园区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历史已经证实。2005年,市规划局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东部经济开发区整合战略规划,对城市东部的经济开发区、淮阴区经济开发区、楚州经济开发区、清河区经济开发区进行整合规划,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统筹产业布局、道路交通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为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打下扎实基础。正是在规划的引导下,淮安经济开发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升格“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充分释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这个金字招牌的要素优势,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淮安工业园区和特钢园区为载体,促进IT、盐化工、特钢、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千亿元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这是淮安规划人下一步不懈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针对“工业围城”、“工业用地偏紧”现状,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指导下,市规划局分别组织编制了市经济开发区、楚州区经济开发区、淮阴区经济开发区、清河新区、冶金工业园区、淮安工业园区等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化解工业用地“瓶颈”难题。同时,对城市工业用地布局不断进行优化,引导城市中心区内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推进城区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工业围城”现象。

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

全面达小康,关键在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化的重点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以资源环境为前提,以差异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经济为核心、以协调布局为策略,以设施提升为抓手,加大淮安特色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据了解,根据《淮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市规划局注重镇(乡)村空间资源整合研究,以做强做大重点中心镇、发展各县优势的特色镇、带动提升中心城市卫星镇为重点,加快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组织开展镇村布局规划回头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兼顾城乡用地挂钩和“万顷良田”项目,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全市镇村布局规划。同时,通过着力加强重点发展镇建设,增强城镇积聚力和影响力;着力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着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特色——提升城市的品位

党代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重在创新中建设特色魅力城市,充分彰显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的个性特色,全面形成“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并提出了在“十二五”末建成全国生态市的宏伟目标。

瞄准特色化城市发展目标,遵循自然与人文相宜、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原则,淮安规划人高起点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和环境改善,。

一是围绕彰显名城特色,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深化“文楚州、景楚州、金楚州”规划建设。二是为弘扬“运河之都”品牌形象,重点编制了里运河文化长廊、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河下古镇历史街区、都天庙周边地区、大闸口综合市场改造等规划。三是由“城市绿水专项规划”向“绿水城市规划”转变,将“水在城中”转变为“城在水中”。四是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生态城市规划”转变。五是生态建设与文化保护并重,提升城市品位。六是以城市设计为抓手,营造现代化的城市特色界面。六是实施旧城改造,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中的淮安生态新城,坚持“经典规划、低碳生态”理念,走“大家规划、名家设计、高手点评、富家开发”之路,按照“品质上乘、建筑独创、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要求,遵循“一年打基础、三年造环境、五年创特色”的建设计划,将以淮安市特大城市的主体功能区、功能完善核心区、现代特色展示区、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形象,成为淮安特色照片。

依法——科学发展的保障

依法行政,是科学发展的保障。按照市委刘永忠书记“尊重规划就是尊重科学,执行规划就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市规划部门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高手规划、名家设计。所有规划任务一律面向具有甲级资质单位招标,邀请知名专家领衔编制,注重彰显特色、注重提升功能、注重优化城市界面、注重独创个性建筑,努力做到“合则和谐美、分则个性秀”。

完善“两委会”决策制度。所有规划不经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委员会“两委会”审议不决策,为提高规划前瞻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实行规划听证会制度,实现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以实现“最佳途径、最简程序、最短时间、最优服务”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目标,以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强化批后依法查处,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所有项目能公开的全部公开。

大幕已经拉开,在“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的发展征途上,淮安规划人正在书写新的辉煌。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