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枢纽;淮安,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新城;淮安,苏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淮安,一片孕育着无限活力与希望的热土……
这是2010年7月15日205国道后六塘河至丁集段、325省道淮安段通车典礼的场景。当天活动现场,彩旗猎猎,鼓乐喧天,欣喜与自豪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市委书记刘永忠、市政协主席王维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学恕、副市长史国君,以及市交通运输部门、淮阴区的负责同志出席典礼并剪彩。典礼结束后,市领导一行又饶有兴致地驱车视察了两条道路,亲身感受“畅、洁、美、安”的公路杰作。
这是一个创造经典的时代,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经过近两年的科学组织、艰苦施工,两条总长43.52公里、耗资近12亿元的道路,在人们的热切期盼的目光中终于成型问世,恰似两条巨龙,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向前,直通近邻宿迁,串联起两地亲如兄弟的情谊和携手合作的梦想。
2010年,“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对于淮安公路系统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在省、市交通和公路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淮安公路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构筑大交通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大交通建设、备战“十一五”国检为中心,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扎实苦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将一幅和谐公路的壮美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精神赞歌!
工程建设篇:奋力攻坚 热潮涌动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要跨越,须从路着笔。当前,淮安市已步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外向化提升互动并进的快车道,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也对淮安市公路交通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支撑保障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众所周知,与高速公路相比,干线公路具有运营成本低、全天候畅通、通达深度强、辐射范围广等优势,便捷与效益兼具。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淮安市第一轮高速公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因此,在淮安市路网结构中相对薄弱的干线公路便成为公路发展的重中之重,干线公路建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
今年以来,淮安市坚持瞄准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范围4小时通达,市域范围1小时到达,市域全部城镇10分钟进入干线公路网的“4110”规划目标,围绕策应沿海大开发,围绕加快融入长三角,围绕服务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想方设法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题,抢抓发展机遇,大干快上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奋力工程攻坚,推进路网提档升级。
全市公路系统实施了淮金一级公路、205国道、325省道、327省道、237省道等一批干线公路项目,掀起了新一轮干线公路建设的热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标准与工程品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今年,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11个,在建里程31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95公里。面对规摸空前的大建设、大发展形势,一方面,全系统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交通主抓、县(区)主办、多部门合力推进”的建设格局,着力解决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工程建管等难题;另一方面,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协作、业主负责”的要求,从头从紧抓起,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科学调度、统筹推进,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
广大公路建设者放飞颠覆历史的理想,积蓄创新生活的能量,深系为民造福的信念,义无返顾地行进在大建公路、建设大路的征途上,在如诗如画的郊野间挥汗如雨、破土前行,用自己的行动悄然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连通四方的大网。
数字虽显枯燥,却是最好的注脚。截至今年底,全市11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51亿元,为省下达计划的366%,建成通车里程49.785公里,为省下达计划的28.5%。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处于较好的受控状态。
干线之外,农村公路建设也不停歇。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其中,道路完工636公里,为年度计划的114%,桥梁完工69座,为年度计划的100%,建设错车道306个。这些乡村道路,如繁密的毛细血管,和干线公路一道,将村落、集镇、城市有机相连。
一条道路,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百姓生活的“幸福路”。无数这样的“生命线”、“幸福路”,交织出淮安加快发展的生动图景。
迎检提升篇:精细管养 亮点纷呈
五年一度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是对全国各地公路发展水平的一次综合大检阅,同时也是对公路系统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推动。对于摆在面前的任务,市公路系统将其视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管理养护水平,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价值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一次大好机会。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严峻的。此次国检,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有。从检查内容和重点看,这次检查将采用新的标准体系,更加侧重公路管理和养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更加侧重公共服务体系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化、机械化水平等。而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淮安市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等多种原因,仍然存在着路域环境较差、公路基础较弱、路网等级较低、应急与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等问题。
困难面前,淮安公路人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从容应对。他们高举迎检夺冠大旗,以“零缺陷、零扣分、零批评”的目标自警自励,全面规范公路管养,努力树立崭新形象,争当全省迎国检的中流砥柱。
为了明确责任,做到有的放矢,年初,全系统层层制定了迎检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实行领导班子划片负责、班组(中队)分线包干、人员分工落实的责任机制。
为了提升全市干线公路特别是迎检线路的路况质量,他们认真落实“更安全、更畅通、更便捷、更高效”的养护管理理念,全面加强公路养护、维修和优化工作,加快实施养护改善工程、养护专项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对于未列入大中修计划的非双优路段,也制订了相应的处治方案,落实了人员、设备、材料等应急储备。
全年共完成计划内8个养护大中修工程项目76.6公里,总投资达1.093亿元;完成4项集中小修工程和水毁抢修工程,完成投资1298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0%;完成了12条省道369公里路段的路肩、边坡集中整治以及边沟整治;实施了121、328等省道绿色通道完善提升工程,完成投资75万元;完成干线公路桥头跳车整治158万元。
路域环境是一个地方形象的名片,是一个地方文明的窗口。为打造亮点、扮靓道路、保护路产路权,他们以路政示范县建设和百日整治为载体,将路域环境整治提升为政府行为,在强化日常巡查的同时,不断加大路域环境整治力度。
截至今年12月底,共清除控制区内建筑物240处2598平方米,清除障碍物20502立方米、摊点3048个、非标2073块;查处超限等违法行驶公路车辆1100余辆次,卸载货物4100多吨,行驶干线公路车辆超限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下;增设、调整标志1500余块,为公路通行者提供了规范、齐全、完整、准确的标志标线体系。
而今的淮安,路网通达,一条条干线公路就是一道道靓丽的景观,宽阔整洁、美观大方。驾车行驶其上,一路鸟语花香,一路“亮点”频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十分舒适惬意。
创新创优篇:不辱使命 铸就精品
创新创优、追求卓越,是淮安公路人不变的追求,也是他们一直以来沿袭的优良传统。无论在工程建设,还是在道路养护,抑或是行业管理中,他们力争做到精益求精、每建必优。精品意识已经铭刻在每一位公路人的心中。
质量是公路的灵魂和生命。在工程建设中,参与各方在在遵从技术标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比如,在建设205国道、325省道时,建设人员充分利用老路资源,节约土地1810亩,降低造价3100万元。在205国道、325省道及332省道等工程建设中,利用水利工程修整、农村沟塘清淤治理等机会,从河堤边坡、入江水道等处取土,减少取土坑征数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土地资源。
为了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在淮涟一级路、235省道涟水段、等项目中均采用骨架密实型二灰石基层,进行上下分层、连续摊铺施工,加大压实功率,尽可能减少了收缩裂缝。在205国道、325省道建设中,试验了SBS改性沥青等多种新工艺、新材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进行道路养护时,工程人员积极贯彻全寿命周期内养护成本最小化理念,创新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在大中修、水毁抢修、集中小修等工程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节省了养护成本,提高了养护科技含量和养护质量。同时,针对技术人员紧缺、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则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不断引进“外脑”,提高全市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和养护管理的科技水平。
淮安公路系统的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管理上。在开发信息化管理信息平台,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他们还积极探索、实践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比如,在205国道、325省道、237省道、淮金一级公路等干线公路建设中,交通公路部门与地方政府成立联合指挥部,建立了月报、周报和手机日报等制度,形成科学的进度“倒逼”机制,共同推进工程进度;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即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认真组织首件工程施工,拟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标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展开大面积施工。对于重要的施工方案,联合指挥部则召集相关各方现场会审。
路政管理线长面广,面临集镇路段多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难题。在日常管养及迎检工作中,盱眙县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探索,跳出公路看路政,创新思路管路政,努力构建“大路政”格局,从而实现路政管理质的转变。在公路建设之前,路政部门就提前介入,将路政管理与公路规划、工程建设、公路养护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做到公路规划路政超前考虑、工程建设路政提前控制、公路养护路政全过程参与。目前,这一经验和做法已经在全市路政管理中广泛推广。
自身建设篇:固本强基 激发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激发队伍的活力,才能保证公路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干线公路大投入、大建设的2010年,强化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习是提升素质之源,是事业发展之基。一年来,全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创新政治理论学习的思路与形式,全面推动公路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处党委成员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带头运用新理念、新思路,研究解决实际工作难题,在干线公路建设、规费实征率考核、党风廉政和行风软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20多篇调研论文在各类刊物、会议上发表或交流。以“建设知识公路、提升综合素质”为主题的周末培训活动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处机关上下形成了竞相钻研业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公路事业是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照适时、实在、适度的要求,突出抓好“大道如虹-干线公路建设纪行”和“服务迎国检、展示新成就”专题宣传活动,全年被市级以上媒体录用稿件3000余篇,实现了报道数量、质量、效果的“三个突破”,发挥了内鼓士气、外树形象、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管好队伍才能干好事业,只有廉政之风迎风扑面,才有公路事业健康发展。为此,市公路处不断巩固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成果,办好网上廉政教育学习园地;开展党员干部《廉政准则》知识测试,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中层以上干部家属观看廉政教育警示片;在全处干部职工中推行廉洁承诺,按部门、分层次组织开展全员廉政谈心,抓好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倒垃圾”活动;以推行《防控手册》为契机,深化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四级管理模式”,保证干部职工不出问题。今年6月,省公路局在淮召开全省公路系统推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工作会议,向全省推广市公路处的经验、做法,镇江、苏州、扬州、南京、连云港等市多个兄弟单位前来学习、考察。
如果说制度建设就像一道道“紧箍咒”,那么文化建设则像一泓清水,两相结合方能张弛有度,严肃活泼方能共生同长。一年来,市公路处先后组织参加了省海员交通工会的“安康杯”知识竞赛和省交通运输厅“1+3”安全监控知识竞赛,成功举办了市交通运输行业第四届“先行军杯”职工运动会开幕式暨羽毛球比赛等赛事,承办了淮安市第三届“组工杯”兵乓球比赛,开展了“5·18法制宣传日”活动、纪念“七一”系列活动和迎国庆、迎新春职工文娱活动。一项项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有力地助推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身建设的深入开展,换来的是频传的捷报:市直属路政大队“双零工程”(服务零距离、执法零缺陷)获得全省公路系统服务品牌,被全省公路系统推广;淮涟一级路涟水收费站在保持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的基础上,获得了省公路系统服务品牌提名;市直属路政大队、宁连路政大队全市“十佳执法大队”正在市级媒体公示。
一个个闪光的公路品牌,呈现的是全市公路系统文明创建的累累硕果,展示的是系统的良好形象,收获的是系统的美誉度以及干部职工更足的干劲与活力……
如果说“十一五”时期的公路发展是一部大戏,展现了大交通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那么,2010年的铿锵步伐则是其最华彩的乐章。蓝图可期,精彩可待。我们相信,永不满足的淮安公路人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上一篇:淮安:特困群体续保“零负担”
下一篇:淮安建立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