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熔熔
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宜居环境,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福祉所在,更是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赶超的致胜法宝。淮安如何以生态宜居的形象,以不断提升的城市功能品位,形成强大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树起淮安市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培育江苏省新兴增长极的宏大进程中的特色王牌?
[关键词]:
新城建设 旧城改造 城市布局
[背景提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波澜壮阔。淮安身处其中。到2010年底,淮安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45%,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1.63%的。到2011年底,淮安市城市化率将达到47%,到2015年底,淮安市中心城市人口将达到150万,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超过55%。城市布局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关乎城市形象,也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优化城市布局,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
[实现路径]:突出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着力优化城市布局。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淮安市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思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使得由行政体制推动下的“三淮一体、双组团”,向功能要素支撑下的“三城融合、五区联动”转化,初步构建了“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形态。
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这一思路将在更高起点上延续,清河、清浦、淮阴、楚州、淮安经济开发区以及淮安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对接融合,推动“三淮”空间实质性一体化进程。通过将“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项目上,坚持名家设计,富家开发,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统筹考虑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使城市资源更大程度地得到共享利用,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市民。
在今年560亿以上的中心城区城建大盘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新城区等各组团的建设,推动城市形态结构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多组团发展,避免因单中心、高集聚引发的超负荷运行和功能下降,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扩量提质。
自2011年起,淮安市将有序推进市区西南化工区搬迁,加大西安路、延安东西路沿线等重点片区和地段改造开发力度,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让老城区居民住得更舒适,让城市变得更美。
[关键词]:
完善设施 创新管理 城市功能
[背景提示]: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然而,进入21世纪,城市病却成为一个高频出现的字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人口、面积快速扩张,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研究显示,城市化水平为10%-30%时,是“城市病”的隐性阶段,显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致在30%-50%,50%-70%则是“城市病”的明显爆发阶段。因此,从理论上说,“城市病”的爆发阶段正在向淮安逼进。
增强城市功能,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现实要求。
[实现路径]:突出完善设施与创新管理,切实增强城市功能。
“十二五”期间,淮安将迎来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的举办,对增强淮安城市功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实施枚皋路、大同路等道路贯通和桥梁连接工程,改善路网结构,尽快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成为一大要务。淮安市还将重点实施中经东路、开元路、新亚路、淮海广场改造等工程,缓解淮海广场周边交通拥堵状况;实施大同路、银川路、盛和路等贯通工程,缓解健康东路交通拥堵状况。
加快市体育运动中心、淮安大剧院等公共设施项目和雨润新天地、苏宁广场、丰惠广场等商业设施项目建设进度,生态新城、淮海广场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片区的功能性将进一步凸显;积极实施背街后巷改造、城区排水、城市停车场等为民项目。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满足市民需求,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淮安和谐城管”品牌享誉全国,淮安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被中国市长培训中心纳入市县长培训教程,曾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 荣获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眼下,一场“市民最反感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评、议、改百日行动正在全市展开,这是淮安市城市管理手段上的一大创新,也标志着淮安市城市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伴随着一项项创新手段的实施,淮安市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数字化机制将更加健全。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文化保护 城市品位
[背景提示]:当希腊神话中的得到点物成金力量的国王迈达斯发现,他所有所接触的每件东西包括吃的喝的,甚至他的女儿都变成了黄金时,后悔不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随之而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被英国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称为“迈达斯灾祸”。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让人担心也最为人诟病的两大焦点,一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文化保护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品位的失分。生态和文化是一座城市品位高低的标志,而城市的品位高低则决定了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大小。
提升城市品位,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永恒主题。
[实现路径]:突出生态建设与文化保护,大力提升城市品位。
生态是生存之本,文化是心灵归属,淮安是生态水城、文化名城,这是大自然和先人所赐,让淮安的城市品位具有了先天的优势。感恩自然、感恩历史,表现在对城市的未来负责。
建成生态市被列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四大主要目标之一,这是一个睿智的抉择,更是对科学发展的坚守。加强生态建设,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的首要的前提下,修复和提升生态质量,从而提升城市品质。
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按照“城依水展、水随城绕、城在绿中、人在花中”的要求,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淮安市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围绕“水”字做文章。随着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水源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古黄河沿线生态景观、大运河滨河景观、森林公园等工程的推进,城市将更为灵动、更显生机。
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如影随形。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四大精品”的精心打造,加上一批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乡村旅游点的建成,淮安市将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城市之列。以科学保护开发楚州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高水平做好河下、码头古镇、盱眙大云山汉墓和水下泗州城的规划建设为重点,未来5年,淮安市将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主轴,洪泽湖大堤为次轴,河下古镇、清江浦和码头古镇为重点片区,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的个性、绿色生态水文化的特色、淮扬菜饮食文化的活力,充分展示历史名城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县城 小城镇 城乡一体化
背景提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中国发展基金会去年9月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发布会上,报告主笔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城市化方向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没有办法走分散化的城市化道路。
城乡一体化,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涵。
[实现路径]:突出县城与小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生态宜居不是中心城市居民的专利,而是全体淮安人的追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市域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淮安市洪泽、金湖、盱眙、涟水四个县城及一些重点中心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大了,人多了,景美了,并初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初步发挥了城乡一体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打造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县城与小城镇为支撑的“城市群”打下了基础。
党代会报告对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指出,要按照“县当市建,镇当城建”的思路,加快推进四个县城的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提高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创建省市级园林城镇、康居示范村,做好马坝镇强镇扩权试点工作,培育壮大确定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为建成未来的一批小城市打好基础。强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有效对接、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对一个更加生态、更加宜居、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魅力城市的憧憬和体验中,我们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