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党代会报告解读之改善民生篇

党代会报告解读之改善民生篇

发布时间: 2011-01-11 10:44  关注度:2768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
导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记者 李培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去年以来,淮安市提出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总要求。在刚结束不久的市五届党代会第五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永忠代表市委所作的《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为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把发展为民、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特别注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满意度。”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期待”,让生活更幸福,这正是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保障普惠化

【展望】:《报告》中说:“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让更多群众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拥有财产性、资产性收入。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健全困难群体救助、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尊老金普惠等保障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构筑更加健全的‘社会安全网’。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确保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明年全部脱贫。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回眸】:做好民生工作,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而就业和社会保障,正是民生之本。2010年,淮安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2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至2.99%;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扩大医保惠民成果,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实现新农保全覆盖;深入组织实施民生十件实事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2亿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219万元、尊老金438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9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资金8000多万元,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实现全覆盖,市综合福利中心、妇儿中心、职教中心等工程进展顺利。

【解读】:就业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基石。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援助制度,突出抓好弱势群体和重点人群就业扶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社保是安民之要,社保体系越完善,老百姓的日子就过得越踏实。要强化社会保障惠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办实事这一利民之举,是淮安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工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衡化

【展望】:《报告》指出:“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为抓手,实施幼儿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设一批新的惠民医院,启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建设,组织实施‘15分钟健康服务圈’优化工程,不断增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做好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筹备工作,加快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建设,推进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回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市高职校、盱眙职教中心顺利通过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验收。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正式入驻高教园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一院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八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全市“15分钟健康圈”受到全国人大检查组的好评,连续三年被评为省食品安全优秀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四馆合建”等重点文化项目。创成全国首个家庭人口文化基地,广电、体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解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民生改善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我们要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地做好民生工作,使老百姓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幸福感一年比一年强。要坚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开放的理念协调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关键词】社会管理法制化

【展望】:《报告》指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社会舆情汇集和研判,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力求社会矛盾早发现、早处置。深入推进法治城市、平安淮安建设,开展‘县区创品牌、乡镇创特色、村居创亮点’三级联创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法治建设满意度。加大双拥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落实有力有效措施,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真正为人民管好‘生命簿’和‘财产簿’。”

【回眸】:社会稳定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去年以来,淮安市信访总量持续保持低位运行,进京赴省上访保持全省最低水平,世博会等重要节庆活动期间保持社会总体稳定。“阳光信访”获得2010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创建活动,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集中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扎实推进“1+3”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解读】: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新期待,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现实的。要实现社会平安稳定,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意识,深入推进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积极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强化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防范管控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必须围绕“强化双基、畅通渠道、解决问题”,坚持“1223”的要求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确保信访形势平稳、有序、可控,让矛盾得以通过多种渠道有效地得以化解;就必须在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双拥工作做深做透,让军民鱼水情在淮安演绎得更为生动;就必须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通过定期检查、集中整治,全面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的常态化、长效性。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