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五年,是淮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大力实施“五大建设”,在应对重大挑战、接受重大考验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站到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亿元,是“十五”的3.8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五年投入2276亿元,组织实施846个亿元以上项目,富士康科技城、淮阴卷烟厂技改、华尔润120万吨渣油综合利用等项目竣工投产。其中2010年,全市211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销售、利税550亿元、2200亿元、225亿元,分别增长17%、40.1%和30%,淮钢、富士康销售过百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培育省级名牌产品57个。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连续七年保持粮食增产,各种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66万亩、5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建成13.4万亩高标准农田,形成11个年销售10亿元县域主导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创成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仕泰隆模具城等31个专业市场,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中心城市快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率由38%提高到45%。新改建并免费开放市区15个公园,新增绿地1354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10.67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超过80%,改造旧城面积120万平方米,发放公积金贷款35亿元,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县乡村建设统筹推进。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涟水全民健身公园、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垃圾填埋场、洪泽幸福广场等项目。新建农村公路4470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93条,区域供水延伸到17个乡镇,建成7个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和79个级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创建12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高速公路联网成环,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快速推进。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利用外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108个;新批外资项目760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24亿美元,其中新批台资企业175家,实际利用台资占外资总量50%以上。载体建设实现跨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成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3个“国字号”平台和7个省级开发区,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建设加快推进。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1.8亿元,新开发面积13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874家。开放重组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成功打造2个资产超百亿元融资平台、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陆续引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及苏北农商行来淮设点,积极组建担保、再担保公司,全面推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农业保险工作。对外交流不断加强。首创便捷通关模式,淮安港获批二类水运口岸;外贸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友城总数达到11个。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入学率基本保持100%。新创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17所,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12所。高教园区在校生增加到7万人。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创三甲综合(专科)医院3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2万座。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增国家级文保单位9个、非遗名录项目4个,新创精品剧作20部,淮海戏《豆腐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00元、71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2%;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5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7.9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汽车、电脑拥有量分别由0.5部、13.5台增加到5.5部、55台。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惠及19.51万人;46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0%、96%和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9%。民生实事深入推进。近两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40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办十件实事,其中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做法在苏北领先。
上一篇:淮安以全新姿态融入长三角规划
下一篇:开拓地方装饰品牌的 “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