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亲民理念 数字说话

淮安:亲民理念 数字说话

发布时间: 2011-01-20 21:22  关注度:2890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
导读:。“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备,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亲民淮安画卷。

■通讯员  郝道君  朱鹏程  马雪 记  者  杜勇清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0元,比2005年增长93.1%,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比2005年增长76.4%,年均增长1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4.49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了2010年的38%……

这是一组鲜活给力的数字。“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备,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亲民淮安画卷。

【数字点击】200亿元  【关 键 词】财政支出倾斜民生

五年来,全市民生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幅为25%。同时,财政投入用于民生支出的结构更加全面、科学,财政对社保、教科文卫、就业保障、“三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公共财政”的民生效益日益显现。五年来,全面化解了义务教育债务,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建设了惠民医院,全市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市民心声:“一笔笔‘真金白银’,让广大群众深深体会到了民生在党委政府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数字点击】33.92亿元  【关 键 词】十件实事温暖民心

2009年起,为民办实事内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仅过去两年,市、县两级财政直接用于民生实事项目的资金达33.92亿元,一批民生重点项目不仅普惠了群众,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及特困职工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万人助保工程”等创新举措更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远播。其中,“四免四优惠”共减免医疗费用2.2亿元,“万人助保工程”为5631名特困人员办理助保贷款2934万元。

市民心声:“每年编排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直接体现”,“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十件实事工程的实施雷打不动,既是给广大百姓送出了民生‘大礼包’,更体现了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心和态度。”

【数字点击】12.61亿元  【关 键 词】学有所教基本实现

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8.01%、99.99%、100%,较“十五”末分别提升了14、9.9和46.99个百分点。全市优质幼儿园、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分别达184所、22所和11所,分别占总数的67.9%、56.4%和44%;撤并中小学校1600多所,新改扩建学校600多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合格学校标准。累计投入12.61亿元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了覆盖所有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

市民心声  “‘十一五’期间淮安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之多令人惊叹,成果之丰硕令人鼓舞”;“毫无疑问,教育事业发展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最大限度地解决好教育问题,淮安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这不仅是淮安的问题,也是全国各地的一个共性问题”。

【数字点击】122万人  【关 键 词】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

“十一五”末,市级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均达9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70和80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9%,人均筹资水平由2006年的30元/人提高到150元/人,参保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从3万元提高到12万元;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3.2/10万,比“十五”下降了558 %;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率85%以上;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2万余座,解决了122余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连续三年被评为省食品安全工作优秀市。

市民心声:“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切身之痛。党委政府对此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收效显著,使‘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普世性难题在淮安市得到了相当程度缓解”;“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不会遥远”。

【数字点击】18亿元  【关 键 词】社保体系日益健全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城乡低保标准从“十五”初的180元/月和75元/月,提高到了目前的300元/月和160元/月,低保标准居苏北前列,19.51万低保对象从中受益;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0%、98%和9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已实施基本生活保障4.87万人,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44.7万人,覆盖率达 95.78%。

就业方面,全市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55.4万人。转移就业总量达到150.6万人,农民务工性收入年递增9%以上。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9 万,创业培训2.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5万人。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高达18亿元。

市民心声:“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次发达地区,保障力度之大,就业举措之实,令人感动”;“新的五年规划在这方面将描绘怎样的蓝图,我们充满期待”。

【数字点击】18万平方米  【关 键 词】住保体系逐步健全

五年来,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6.6平方米增加到了33.84平方米,累计投入5.35亿元,新开工30万平方米、3910套,竣工18万平方米、2310套;实施旧城改造面积120万平方米,惠及7850户;市区投资1.27亿元,建设和收购1000套6.2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投入1.3亿元,建成6.7万平方米、1400套公共租赁住房;累计发放廉租补贴2280万元,初步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成立了全国首家廉租房爱心基金会,帮扶廉租房对象2000余户。

市民心声:“淮安探索的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开了全国先河,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面对全国房价的普遍上涨,淮安的老百姓希望党委政府在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让更多的困难群体得实惠”。

【数字点击】60万人次  【关 键 词】“六助”给力困难群体

助“贫”,五年来,全市挂钩帮扶城镇特困家庭6.2万户次,走访慰问帮扶对象22.2万户次、重点优抚对象3.5万人次,捐款捐物累计2457万元、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计2600万元。助“学”,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政策每年惠及学生近60万人次。助“残”,24850名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低保标准高于健全人20%。助“医”,发放医疗救助金7831.35万元,救助107727人次。助“老”,2009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两年来对80周岁以上无离退休金的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共计10万人次8600万元,对145名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长寿津贴共计104.4万元;为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市内公交免费乘车卡,7万多名老人受益。助“孤”,孤儿集中供养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建设农村敬老院131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0506人,标准由五年前的 990元提高到3000元及以上,分散供养的标准也提高到2600元及以上。

市民心声:“回眸过去,民生答卷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持续改善,体味到了党委政府对周恩来亲民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在党委政府民生蓝图指引下,建设属于每个淮安人的美丽富庶新淮安!”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