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娇娇 通讯员 许洪波
淮安日报讯:“赞成将刘老庄乡列为重点帮扶的乡镇,请扶贫办牵头,提出具体帮扶措施,省政府从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倾斜”。五年前的3月18日,时任江苏省长的梁保华在省老领导韩培信和凌启鸿联名信上作了批示,此前两天,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批示:“赞成对刘老庄乡重点扶贫”。
如今,已整整过去了五年。五年来,刘老庄乡借风扬帆,奋进拼搏,化贫穷落后为后发优势,以一组倍增的数字向关心扶持老区的各级军地领导交出了一份答卷:2010年乡财政收入2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6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7万元,分别是2005年55.6倍、2.6倍和37倍。
挺起勇挑重担的脊梁
刘老庄乡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八十二烈士殉国之地、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一五”时期,省级机关、淮安市、淮阴区党政领导及社会有关方面,积极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在帮扶刘老庄发展上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思路。这期间,在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下,20多个省级单位领导先后到刘老庄乡进行帮扶,省政府办公厅24个处室负责人更是与刘老庄乡9个村进行了“处村挂钩”帮扶,而历届省委扶贫工作队入驻淮阴调研的第一站也总是刘老庄,与当地干群一起吃住,一起谋发展,都成了他们的习惯。同时,市主要领导对老区发展也是厚爱有加,多次带领多个挂钩帮扶部门到刘老庄搞调研,开座谈。淮阴区委更是明确一名常委担任刘老庄党委书记,并且每年都要在老区召开一次区委常委办公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支持该乡发展,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2009年,“刘老庄连”成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一时间,刘老庄红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对如何进一步放大这种红色效应,切实把“刘老庄连”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这是刘老庄连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荣耀。楷模的力量、庄严的责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背后强大的力量源泉和支撑,面对“民富乡强”愿景,刘老庄乡广大干群义无反顾地挺起了勇挑重担的脊梁。
如今的老区,无论是经济总量、投资项目还是镇村经济体量和发展活力都明显增强,尤其可贵的是老区干群自身发展的劲头十足,“不甘落后、争创一流、争当排头兵”,这些豪言现在全成了他们的口头语。2011年,刘老庄将在全区农村乡镇率先实现工业税收超千万元,乡镇财政收入超4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刘老庄将力争跨入全省百强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直击三年巨变的靶心
“一定要让刘老庄三年实现大变样,一定要把这块红色土地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市委书记刘永忠先后两次到刘老庄乡实地调研时提出来的要求。
变样就是要变成“红色刘老庄、金色刘老庄、绿色刘老庄”。淮阴区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色”刘老庄的期望,并要求刘老庄把壮大经济实力放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攻“金色刘老庄”,希望刘老庄乡主要指标的增幅要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争取两年内经济实力进入全区前十,五年内跨入全区三甲。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带领区委常委班子在调研时,希望刘老庄乡特别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突出主攻新型工业化,高起点推进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确保每年新建标准化厂房5000平方米以上,到2011年集中区“五通一平”面积达1平方公里以上。确保每年新引进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10个以上,新培植列统企业2户以上。二是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抓住红色旅游资源大做文章,把镇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六个一”工程实施,加快刘老庄对外通道建设。三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每年力争培育1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重点算好“三本账”,一是经济账,坚决不能背包袱;二是农民账,既要乡村面貌得改善,也要让失地农民生活有保障;三是统筹账,要做好乡镇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点、红色纪念地统筹开发,既要各显特色,又要相得益彰。
殷切的期望和强力的支撑化为扎实的推进举措。如今,刘老庄工业园区“三纵三横”格局已全面启动建设,确保年内进入市级重点乡镇工业园;争取和实施205国道-烈士陵园连接线、京沪高速公路互通刘老庄出口项目、刘老庄与淮安机场的连接线工程,使昔日的“刘皮古寨,天边海外”一举融入“淮安半小时经济圈”;争取区医院与刘老庄卫生院对接,争取四星级淮州中学与刘老庄中学对接,让老区人民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
亮出突破困局的利剑
今年是淮阴区镇域经济大突破年。区委书记刘学军说,“十二五”期间淮阴镇域经济快速崛起,工业经济必须打头阵、挑大梁,突破镇域经济根本上就是要突破工业经济,对于老区来说更是如此。刘老庄乡党委政府充分用好区委区政府赋予的“特区”牌,坚持把工业强乡作为第一方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乡”之路,紧抓工业经济,紧抓列统企业培育,强势攻坚。
抢抓项目攻招商,积极借船出海。刘老庄先后引进腾奥纺织、建基新材料等2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该乡也因此成为全区首家有亿元项目落户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乡,目前这两个项目一个已试投产,一个将在今年8月份建成投产达效;另外,该乡还竣工投产正雄制衣、瑞诺纺织等投资超5000万元工业项目8个,竣工投产投资超3000万元工业项目10个,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个。
借重民力破解资金瓶颈。该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业,投向集镇建设。现在,在省委驻淮扶贫工作队以及多家上级单位的帮助下,刘老庄已先后兴建了吉美、闽丰食用菌基地、千亩日光能蔬菜大棚以及千亩葡萄园区等10多个高效农业项目,设施农业建设在老区方兴未艾,目前,该乡正在积极打造淮安市的“菜篮子”。通过村级土地流转,刘老庄乡建起了红色家园和金色家园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近千户农民不用掏一分钱就集中住进了小洋楼,下一步的目标是规划建成辐射周边乡镇约4平方公里的中心集镇,集镇人口将达到1.5万至2万人。
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让老区的干部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干得好才能对得起老百姓”,而强烈感受了巨变的老区人民则相信,“有这么多人情系刘老庄,老区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上一篇:淮安“谣盐”物价部门介入控制
下一篇:金湖向“植树造零”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