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李培娟 通讯员 姜 波 唐炳山
淮安日报讯:一种苗木能否大面积栽种,必须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试验才能决定。“NL35杨”,经过10多年的栽种试验,林业专家鉴定,蓄积量比普通杨树提高20%以上,大大提高了栽植林木的效益,目前在金湖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占杨树种植总面积的70%。据林技人员测算,一年可增加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一度以来,由于种种因素,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不高,民间流传着“春天栽,秋天黄,冬天进锅膛”的说法,植树造林甚至被戏称为“植树造零”。如何摆脱窘境,提高造林质量,确保成活率就成了金湖县植树造林的首要任务。为此,他们从苗木的引进开始到后期管护,在植树造林的全过程中“实时”监管、严把“五关”。引进优良树种,经过严格的试验鉴定再进行全面推广,便是其中的“第一关”。
“第二关”是标准化育苗:按一套完备的技术规程对苗木进行施肥、洒水、病虫害防治,全县11名林技人员深入苗圃,对培育出的苗木进行把关,“根系完整、无病虫害、4米以上的苗木才能达到一级苗的标准。”据介绍,即便是这样从苗圃中培育出来的优质苗木,在以后的造林过程中仍然有林技人员跟踪督查,确保苗木质量。
站在淮河入江水道大堤上,可以看到,堤边一排由挖掘机统一挖出的树塘深浅、大小均等,只待苗木一到,便可栽种。而在金南镇金沟大寨河里,几百株杨树苗整齐地“躺”在河水里,林技人员说它们要在河水里至少泡上3天,待“喝饱了水”,才能栽种到金沟公路两旁已经挖好的树塘里,“树苗吸足了水分,有利于生根”。
在金湖,苗木栽植过程中要做到“四大一深”,分别是大塘、大水、大肥、大苗和深栽。机械化挖掘的树塘大小、深浅均匀,保证了大塘和深栽;苗圃培育出的4米以上的优质苗木,保证了大苗;金湖的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高,保证了大肥;而让苗木栽种之前先“喝水”,则保证了大水。这是“第三关”——栽植关。
造林容易管护难,要产生出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更难,金湖人把这两项工作归纳成了植树造林的“第四关”和“第五关”,即管护关和效益关,并且做出了特色和亮点。苗木未栽先定管,落实管护责任制,每栽一棵树都有确定的管护责任人,管护工作涉及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除草等各个环节;发展林渔复合经济,面积超过2万亩,一亩地一年增加效益1000元,这一林下复合经营模式被写进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教科书,还有林下种植有机水稻,稻田里养螃蟹……
“国家对造林成活率的要求为85%,我们金湖已经达到了95%。”金湖县农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对造林全过程的“实时”监管,以及各种有效机制的落实,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幅提高,造林护林已经成为每个金湖人的共识,该县的造林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可以自豪地向“植树造零”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