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晓晔
淮安日报讯:3月20日,尽管天空一片阴霾,但王忠英不断接电话的忙碌身影,却好像笼罩在一片蓬勃的阳光之中。身为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王忠英,曾在中国钢铁研究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6年来到淮安。6年后当谈及当初来淮的选择时,王忠英微笑着称:“这里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淮安又何曾不因王忠英的到来而欣喜庆幸?!6年前,淮钢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淮安市首次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王忠英也是第一位到淮安工作的博士后。来到淮钢后,王忠英一手建立起高效的特钢生产管理创新体系,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建成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炉特钢生产线,主持开发了247个高附加值新产品,新增效益3.72亿元,使淮钢成为全国特钢产量最大的单元基地。2010年,王忠英获得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殊荣。
“刚刚开完一个会,是关于‘十二五’期间品种开发规划的,我要求我们的各室主任,必须和国内任何一家大型钢铁公司的同类型负责人,能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事实上这个要求达到了。”由于一直忙于接电话,王忠英显得有些抱歉,因而这样解释道。建站后,淮钢的整个技术团队因为博士后工作站这个“核心技术基地”而强大无比,“包括研发团队的几十名技术人员在内,各分厂的班长、楼长几乎都是王忠英领军的工作站一手培养出来。”在淮钢工作多年的一位技术人员这样说道。
市委书记刘永忠曾经把由尖端人才产生巨大生产力的行为称之为“奇迹经济”,王忠英只是市人社局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上的硕果之一。为了“垫高”淮安市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落后的“短腿”,近年来,市人社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建设工作。2006年至2010年,淮安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省级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全市共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9家,在站博士后10人,有意向进站的6人,自主合作的科研项目8个,发布博士后科研项目信息30条。“‘十二五’期间的每一年,每个设站单位至少要招收1-2名博士后。”市人社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局还为已进站的人才营造优良的生活与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了“空巢”现象的发生。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已成公理,人才在经济助推上的决定性作用亦为世人知晓。随着淮安市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对淮安市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提升综合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市人社部门为这些“金凤凰”精心栽植的“梧桐树”,如今枝繁叶茂,正为淮安地方经济的发展撑开广阔天地。
上一篇:淮安加强对外劳务市场管理
下一篇:淮安启动餐饮娱乐行业文明提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