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小燕
“有了助保工程,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心里也快乐了不少。”年逾50的周玲华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的养老金“小本子”,现在她月养老金已经达到1300多元,足以安享晚年。
从2003年起,周玲华与丈夫相继下岗,文化水平低且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她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缴纳养老保险费是有心无力。按照当时的养老保险政策,不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是不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的。周玲华也知道,不缴纳养老保险费,晚年生活无法保障,可是有时候生活开销都要借钱,哪里还有钱缴费啊?一想到这事,愁得觉都睡不着。
像周玲华这样的人,在淮安并不少。2006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深入社区调研时发现,由于早期的企业改制,出现了一些困难的4050群体,大约有4万人。他们下岗后,多数以打临工为生,虽然勉强维持正常生计,但无力缴纳养老保险,出现了“断保”的问题。如何化解这4万特困群体所面临的困难,解决全国性的“断保”难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本着“执政为民,保障民生”的理念,经过深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后,大胆创新,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特困群体助保工程”,成立淮安大众助保基金会,由大众助保基金会做担保,帮助这些困难群体向银行贷款,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解决他们的“断保”问题,从而保证他们到退休年龄后,能顺利领取养老金,等他们退休领取养老金后,再以一定的比例按月偿还贷款,同时助保贷款享受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如果是夫妻双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人员、低保人员等七类对象还将享受全额政府贴息。
在一般人看来,贷款就是借债,心里多少有些担忧,可淮安大众助保基金会为困难群体办理的贷款是为了让他们退休后能拿到更多的钱,这是困难群体想都没有想到的好事。就这样,周玲华成了助保工程的受益人之一。2009年,在大众助保基金会的帮助下,她一次性补齐了6年来所欠的1.7万多元养老保险费后顺利退休了,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养老金。“退休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1154.91元,加上待遇调整,现在每月达到1300多元。”周玲华高兴地说。
2009年9月,在市财政部门的配合下,确立了“低门槛、广覆盖、全纳入”的特困群体助保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助保工程”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同月,市政府又下达了相关政策,从而推动了特困群体助保工作更快更好运行。
“截至2011年2月底,淮安市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已累计为6158名助保人员办理贷款,发放贷款资金3277万元,并已有231名助保人员享受助保惠泽,顺利退休。”市人社局副局长、社保中心主任徐天男告诉记者,“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将累计实现增收基金6.28亿元,实现7.6万名中断缴费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并缴费。”从实践来看,助保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养老保险框架体系,填补了困难群体无法参加养老保险的制度空白,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总量,实现了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淮安特困群体助保工程的实施,在全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国家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中国劳动保障部》以及网易、新浪、财政部网站等知名网站纷纷进行报道和转载。国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部省领导多次肯定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很有推广价值。
上一篇:淮安严查工地“瘦身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