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严志成 杜勇清
淮安日报讯:“实现‘经济总量超一倍、人均收入翻一番、加快城乡一体化、提前全面达小康’的淮阴‘十二五’奋斗目标,要抓两条主线,一条是抓工业经济,让‘工业淮阴’大旗高高飘扬,一条就是抓镇域经济大突破。”近日记者在淮阴区采访,区委书记刘学军一席话,点中了淮阴未来五年发展的“要穴”。基于此,该区将今年确定为“镇域经济突破年”,全区上下正齐力同心,突破之年决战镇域经济大突破。
面对区域化竞争的强手如林,淮阴区委区政府缘何如此从容,紧抓“镇域经济”这个“牛鼻子”不放?刘学军认为,“淮阴与整个苏北其他县区一样,‘倒金字塔’现象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淮阴总人口90万,70万生活在农村,农村乡镇经济体量小、分量轻,拖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后腿。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考量,发展的任务不仅在于做大经济蛋糕,还必须缩小城乡差距。”2008年以来,该区“牛刀小试”实施富民、强村、壮乡镇“三大”脱贫攻坚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让淮阴人深深体会到,“农村、乡镇经济的发展天地大有可为”。数据表明,过去三年来,该区乡镇一级在全区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1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实现了破“零”,老张集、吴城、刘老庄等一批镇域经济“小老虎”一鸣惊人。其中,老张集乡去年首次跨入了全市十强乡镇行列。全市科学发展观指标考核设立的十个乡镇进位奖,有4个花落淮阴。
今年,淮阴区提出,“全区20个农村乡镇投入将超百亿元、列统企业开票销售超20亿元、工业税金超1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实现亿元工业企业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要超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集镇建设总面积超百万平方米。”围绕上述目标决战突破之年,突破之路何在?刘学军在具体路径上阐述了“四靠方略”——
靠解放干部思想。该区提出,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人的意愿为前提,用工业化、城市化理念抓好农村工作,把乡镇镇域范围内的企业按一个工业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措施,镇一级实行经济上重奖、村一级采取政治重用,在全区范围内造就一批懂工业、会抓工业的干部队伍。
靠搭建载体平台。以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和集镇建设为主阵地,动员各乡镇、村在区内结对子、区外找对手,在为工业经济发展建好载体、解决好农民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打工就业的同时,以集镇大建设来大聚人气、财气,为农民增收提供商气和信息流。
靠核心项目支撑。该区要求,领导干部要带着“一种责任”、“一个账本”、“一股勇气”和“一份真诚”外出招商,通过接连不断的重大活动掀起招商热潮。项目建设上辅之以“倒逼”机制,每月一通报、每月一会办,实现“20个农村乡镇,每个乡镇今年必须新上一个亿元企业、新培植两个列统企业和新增新装电企业两户”的目标。
靠创新破解瓶颈。为节约用地,今年,该区范围内,凡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新落户项目将不再单独供地,一律采取标准化厂房出租的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用好城乡挂钩土地政策。资金方面,该区兑现给各乡镇的脱贫攻坚奖补资金将全部用在工业发展上,各乡镇的企业税收,区、乡(镇)两级按3:7比例,大头留给乡镇,让乡镇具备造血功能。
上一篇:为淮安刘老庄烈士不再无名
下一篇:盱眙5年迁坟12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