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杨尚
淮海晚报讯:每年清明节,永思园公墓里总是会迎来20万人左右的祭扫大军。他们手捧着纸钱,面额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带上“别墅”,更有甚者,抬着跟真轿子一样大小的“轿子”,来到已故先人的坟前,虔诚地磕上几个头,希望先人们在那边过着“挥金如土、前呼后拥”的富贵生活。
“从今年情况来看,烧‘别墅’和烧‘小姐’的都没有了。”永思园公墓的崔士云主任说。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永思园公墓,整个公墓里的树上挂满了黄丝带,文明祭扫的提示语非常醒目。在记者观察的近半个小时时间里,前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有带着水果的,有带着饼干的,有带着花篮的。当然,也有带着纸钱的,不过,数量比去年有了很明显的减少。
“这说明市民的观念在转变,文明祭扫越来越被市民接受,但是,彻底告别纸钱等传统祭扫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崔士云对记者说。
在公墓的门口,工作人员准备了鲜花。如果市民愿意,可以用纸钱换取鲜花。
除了祭祀,对先人还有一个安葬的问题。先人故去,后代们往往将心中的思念和不舍转换为找一个高档的墓穴。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墓穴,时常见诸报端。更有甚者,先人还活着的时候,有钱的后人们就开始为其建造豪华墓地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淮安的墓地,价格多在3万元至7万元不等,20来万元的也有。
先人故去,后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我们不妨换个思维,就是“厚葬不如厚养”。与其在先人死后花几十万元买个墓地,不如将这些钱用来好好地赡养老人。
在中国的历史中,人活着就建墓的,是皇上。他的墓是全国的老百姓给他建的,花的是老百姓的钱。咱老百姓建墓花的可是自己的钱,所以,咱何必与皇上较劲。不如将大兴土木建墓的钱省下来,做点惠泽他人的事情。这样岂不更有意义。
在公墓的中心花坛前,来给父亲扫墓的蔡女士围着花坛转了几圈。
记者上前与她交谈起来。薛女士说,她今年已经69岁。他的父亲是按照传统方式安葬的。“来祭扫时,看到这里有花坛葬,我觉得蛮好的。走了之后,安葬在这花香四溢的花坛中,归于自然,真正的‘入土为安’。”
“这样反好!这样反好!”老伴手搭着蔡女士的肩膀离开了公墓。
上一篇:南水北调洪泽站工程进展迅速
下一篇:淮安市区超市洗化用品价格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