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万晶晶
淮安日报讯:“校外教育大篷车”开进刘老庄
“这个好玩,我从来没见过。”7岁的吴丹(化名)正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笔一划认真地刮着蜡画。一张黑黑的厚纸上,他小心翼翼地用牙签样的笔,慢慢划了下去,随着“笔”的经过,一条花花绿绿的线条显现了出来。纸上,早已成形了一个带着窗户的小屋子,旁边种上了大树,花儿在太阳的照耀下,露出了笑脸。“这是我的家,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这里。”这是小吴丹心中的家。实际上,他是淮阴区刘老庄乡中心小学的一名留守学生,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料他的学习生活,他甚至都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在哪里打工,只知道自己很想他们。爷爷奶奶带着他,课外最经常玩的玩具是一个旧旧的小车,最好玩的大概就是一盒快要没有水的水彩笔,向刮蜡画这样新奇的“玩具”,他连听都没有听过。
与此同时,8岁的李芳(化名),正坐在另一间教室里,用老师发的一个纸杯子,加点青色的调料、兑点水,用棉花棒搅匀了,在发下来的一个纸餐盘上画画。她学着老师,在盘子中间画上了花,在盘沿上画出了一道道花纹。画完后,她得意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猛一看,这还真像老师贴在黑板上那几张照片里的青花瓷盘。这节课,来自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老师们,给她们上的就是《美丽的青花》。李芳,是这个学校里庞大的半留守学生队伍里的一员,爸爸在外打工,她跟着妈妈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课程,让这个从没见过这些东西的孩子,感到非常的新奇有趣。
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也应多姿多彩
刘老庄中心小学共有900多名学生,其中有87名目前是全留守儿童,当然这个数字是动态的。据三年级班主任赵老师介绍,全留守的学生每个班大概有十来个,半留守的有三分之二;越是高年级,这个比例就越高。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大都比较孤僻内向,有的虽然表现得很外向,但是内心实际上是很封闭的。她们普遍大人交流较少,因此在遇到事情时不懂得怎么处理。学校老师们虽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比较关心,有时也会主动打电话给她们的父母介绍一下最近的情况,但是家长的影响是不能代替的,“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活动相当贫乏,影响了她们的综合发展。因此最起码父母要留一个在家带孩子比较好。”老师的观点中也透着浓浓的无奈。
近几年来,校外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们重视起来。它有科技、学科、文体、阅读、游戏、社会公益等内容,具有灵活性、综合性、自主性、兴趣性等特点,能够促进学生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能够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发展他们的特长,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而淮安市的校外活动,目前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作为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大市,淮安市农村的孩子们,本来校外的活动就比较单一,留守儿童的校外活动就更加单调。据市妇联主席王向红介绍,这次听说省“校外教育大篷车”又要发车后,市妇联极力把她们邀请到了淮安市刘老庄乡,希望她们能够将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送到这个有着很多留守儿童的红色土地上,让留守孩子们感受一下什么叫课外教育。
因着“刘老庄”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这次活动,“校外教育大篷车”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选派了最优秀的21名教师,给孩子们带来了“幻影移位”、“雷霆战鼓”、“民族乐器”、“相声的由来”、“捏面人”、“傣族舞--竹林深处”、“刮蜡画”、“美丽的青花”、“线的艺术”等15堂艺术课程。这个没有专职音乐、体育老师的农村小学里的留守学生们,一下子就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对此,“校外教育大篷车”的组织者——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沈梅说:“这次这些课程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虽然只是一节课,校外大篷车也不可能天天开到这边,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在他们心中激起涟漪,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打开另一扇窗,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开展这种活动,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们,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有着精彩的人生起步。”这次,除了这些课程,大篷车还把中心学员们捐赠的近1000本书和中心捐赠的书包、课堂游戏用具等物品赠送给了学校。
据了解,淮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将于今年8月份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正处于装修阶段。市妇联主席王向红介绍说,淮安市届时将会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放为契机,市、县、乡、村全面推开校外教育活动。
淮安市的校外教育活动,将依托妇联组织的妇女活动中心,进行互动。淮安市市、县、乡都成立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村一级要求每个村都有妇女儿童之家。目前,全市已拥有1500个妇女儿童之家。届时,妇联将招募大量城乡志愿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定期不定期地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城乡儿童之间的互动,并通过这些互动,进一步关心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淮安在京展开“中国新盐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