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新闻网4月24日讯(记者 贾华 周洋 叶列)4月7日,在盐阜大众报社的帮助下,淮安日报社“寻找英烈”寻访组奔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采访。成行之前,盐城方面并未传出有价值的线索。但不管结果如何,为了寻找烈士英名,我们都将漫漫求索。
英雄不问出处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的简称。我们见到馆长孙国栋的时候,他正要启程去上海。但得知我们此行是为了寻找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还是推迟了动身时间,与我们交流了一个多小时。
“部队频繁作战,人员频繁流动,有的人打了几年仗,还没有办登记手续。”孙国栋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时隔68年,要找齐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名显然非常难。
“我家旁边就有一座新四军战士的坟墓,这个战士上午参军,下午就牺牲了,连名字都没留下。”孙国栋说,这些年来,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寻找烈士的人数不胜数,但找到的却少之又少,根本原因便在于战争年代特殊的环境。也正如孙国栋所说,虽然后人并不知晓众多烈士的英名,但他们的精神将永存。
英雄不问出处,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对后人来说,探寻英雄的出处,却有着别样的意义:我们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必须对历史有所交代,才能对现在有所交代,这是我们面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这一态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持有,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孙国栋向我们介绍,近年来,随着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祭祖渐成潮流,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新四军纪念馆里,我们不时遇到前来参观寻访的人们,在人物馆展厅,我们偶遇了两位来自西北地区的将军后代。原来,他们不远千里,也是来寻找父亲及其战友的遗迹。
军史中的璀璨一页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陈列以新四军抗战史为经,以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纬,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四军抗战斗争史,展示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历史过程。占地达50亩的主馆内,“进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战场”、“重建军部,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坚持抗战,纵横驰骋江淮河汊”、“反攻作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等4个部分共展出了1000多幅珍贵图片以及大量实物。
其中关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陈列就有两处。一处是当地群众为烈士们建起的纪念塔图片,另一处则是专门创作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战斗的历史场景复原。类似的场景在整个纪念馆中只有四处,分别是皖南事变、上饶集中营、八滩战斗和刘老庄战斗等事件。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战斗的场景被放置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足见其在新四军历史中的分量。新四军成立后,打过的大仗、胜仗不计其数,但刘老庄战斗仍堪称新四军军史中的璀璨一页——因为她的惨烈、她的顽强、她的不死的精神。
令人遗憾的是,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我们并没有找到更多的关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资料。
汇入英烈寻访潮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得知盐城晚报社也开展了英烈寻访的相关活动,特别是五条岭烈士陵园修缮和二条岭烈士墓群迁葬过程中,许多无名烈士得以“重见天日”,不再无名。汇入英烈寻访潮,我们的寻访之路并不孤单,兄弟媒体的成功更让我们坚信:找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真名,并非毫无可能。
在盐城晚报办公室,我们查阅了《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盐城卷的几乎所有内容。东台、滨海、大丰、建湖……各卷皆无发现。最后,一个让人兴奋的线索出现了:在阜宁卷,我们找到了近三百六十名新四军三师七旅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两百四十人均是普通战士!
这些名字列在阜宁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后头,均无出生年月、籍贯、牺牲地等信息,但都注明了职务。其中赫然写着“白士才”、“李云朋”、“罗桥”、“田执信”、“孙尊明”等人的信息——这不正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成员么!
之所以称之为“让人兴奋”,是因为这是一条全新的线索。以前寻访中,见过李云鹏被写成李云朋,却从未见过白思才的名字被写成白士才;另外,田执信的职务是“民运组员”,以前见到的所有资料均记录为战士。很有可能,这份名单来源于当年的新四军档案。很有可能,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许多真名就在这份名单中!
上一篇:涟水新港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