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11月13日讯 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有一个农民书画院,这里的“书画家”是地地道道的乡下农民,每家都种着几亩田地。农闲时,他们放下锄头,拿起毛笔、画笔,以生活实践为题材,投身到自己喜爱的书画艺术之中。
这所农民书画院的创办者,正是一心爱好书画的农民画家王兴华。
素材来自农村现实生活
2日下午,记者来到淮阴区刘老庄乡农民书画院采访时,农民李锦忠正和他人交流书法经验,见到记者,李锦忠拿出一幅对联说:“我们正准备为区里比赛服务,是宣扬廉政准则的,正在商讨把廉风改成廉洁。”此时,一名农民兄弟插嘴说:“用得好,这下对仗了。”
听到这话,李锦忠很高兴,“我考虑送一份对联给他:为政以德,弘扬廉洁正气;爱民如子,鞭挞贪腐恶行。”此时,在一旁的农民苏红兵则用书法撰写自己歌颂新农村的诗句:“党的好政策,建设农村乐万家,水泥大道近天涯,红楼皆比人人赞,广场花园胜彩霞”,苏红兵边写边吟,写毕,围观者又是一阵喝彩声。
若是没来过这所书画院,光看到这些对联和诗词,也许很难把这些与农民联系到一起,而这些创作的确来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刘老庄农民书画院里,记者看到,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歌颂新农村、描述新生活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他们的素材大多来自农村的现实生活。
一心扑在书画上
这个刘老庄农民书画院是苏北第一家由农民自个掏钱开办的。这个农民就叫王兴华。他从小就爱好画画,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在家务农。农闲下来,他就喜欢画人物素描,雷锋、杨子荣、白毛女、阿诗玛等都曾经是他喜爱的绘画内容。
说起农民对艺术的追求,院长王兴华和院里的农民书画家们有说不完的话。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艺术,一直到初中我考上苏州工艺美院,当时学费要交几千块,家里穷,我也就放弃了。现在想来很有点后悔,一辈子几十年的光阴,你不去追求你所热爱的东西,默然地放下,这个人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价值?”
迫于生活的压力,王兴华把绘画放下了8年。在家里经济刚刚好转的时候,王兴华再次把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全都用于外地写生和拜师学艺,渐渐地他的绘画艺术水平提高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撑起他的家庭,他炸过油条,卖过包子,修过自行车,干过厨师帮办。尤其干帮办那会,他说,有时一天能赚上几千块钱。但最终,王兴华还是扔下了那些工作,一心扑在书画上了。
我愿为喜爱的艺术付出
2009年7月,苏北第一个农民书画院正式挂牌成立了。那天,王兴华很高兴。谈起初衷,他说,“我们农民生活水平上已经提高了,在精神文明上面还需要提高,参与这个活动,能让更多的农民体验到书画带来的乐趣。”
农民书画院的创办,在刘老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在很多村民看来,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光靠一群泥腿子,这个农民书画院压根是不能长久的。
村民的闲言碎语没有动摇王兴华,“他们说归说,我做归做,不做到底绝不罢休。付出的财力人力对我来说无所谓,能为我所喜爱的艺术、为社会付出,我感到高兴。”
当地农民池云才,以前在农闲时无所事事,总喜欢和邻居打打麻将,而自打王兴华办起了农民书画院,池云才就迷上了书法,再也没有时间去打麻将,闲余的时间就拿过笔来写写。像池云才这样的农民还有不少。这些可喜的变化,改变了村民们的看法,更坚定了王兴华办好农民书画院的信心。
进一步打造红色艺术产业
王兴华说,如今农闲的时候,书画院很充实,大伙除了经常到各个集镇上去赶场子捞点外快外,还会时常送乡村文化进县城,不是在城区广场摆摊卖画就是走进工厂、企业、学校、军营义务搞画展。另外,院里也会每月搞两次笔会,附近的村民只要没事就聚在一块切磋一番。
农民书画院的发展,离不开王兴华妻子刘林芳的支持。农民学员们说,书画院是非盈利的组织,学员们在书画院的笔墨、纸张等费用支出,全靠刘林芳经营超市所得积蓄支撑,为了不耽误大家习书作画的时间,刘林芳经常跑到淮安市区购买笔墨纸张,这些费用都是从她所经营的超市里的微薄收入中挤出来的。在大家外出搞巡展、搞义卖,她也紧随其后,帮着将东西搬上搬下,忙里忙外。
在王兴华的努力下,刘老庄农民书画院的名气越来越响,就连周边乡镇的农民也都慕名前来学习书画艺术。很多人经常参加各类国家、国际大赛,有的还得了大奖。这些农民书画如今不是在一些知名网上展出,就是受邀参展一些大型画展。
如今,王兴华和农民书画院的学员们正在积极谋划发挥农民书画院的特色、打造红色艺术产业,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记住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农民书画院。
上一篇:淮安惊现12个“1”神棍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