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礼进
淮海商报讯:近年来,淮安市农民转移就业工作进入“提速期”,全市劳动就业工作进入从城镇到覆盖城乡的转型期。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多项举措,推进农民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达2.2万人,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达4.1万人。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超过90%。
强化制度保障 推进职业培训
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的客观现状,全市人社部门从强化制度保障入手,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各县(区)先后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办法,明确了操作流程和操作细则,鼓励农民自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切实增加农村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奖励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并出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农民创业服务、求职登记、就业失业登记等制度,使农村“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强化公共服务 促进就地转移
为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市各地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采取放大创业集聚效应,形成特色务工品牌等方法,形成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热潮。
利用市委强势推进“强乡壮村”工作的有利契机,在全市新建15个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民创业提供集聚平台。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以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扩大就业总量。全市各级人社部门抓住春节前后企业招工用工的黄金时期,推动农民就地转移,累计举办招聘会260场,服务企业3600个次,帮助企业招工3.3万人次,基本满足了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并开通了“12580求职通”助力农民工就业热线,免费发放专用手机卡,“春风行动”期间全市所有招聘会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都通过短信发送给城乡居民。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淮安市先后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女性就业、返乡农民就业、校企对接、技能培训等多项专题活动。并开展了农民专场招聘和劳务品牌推介工作,盱眙县的龙虾制作、涟水县及淮阴区的缝纫、金湖县的数控车床、楚州区的公兴搬运等都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上一篇:淮安汽车租赁市场全面升温
下一篇:楚州10亿元将投向交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