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非遗 > 保护·传承·利用——淮安非遗力量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保护·传承·利用——淮安非遗力量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 2019-11-08 12:07  关注度:2929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朱友光
导读: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标志性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积极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从生态维度、生产维度和生活维度深挖运河文化底蕴,讲好运河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与利用工作,推动大运河淮安段逐步“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淮安力量。

2019年6月6日-8日,“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在全国范围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本次大展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这也是该活动连续两年在淮安举办。这既是淮安主动策应并更好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动淮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淮安文旅融合品牌,讲好淮安故事,传播好淮安声音,展示好淮安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

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标志性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积极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从生态维度、生产维度和生活维度深挖运河文化底蕴,讲好运河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与利用工作,推动大运河淮安段逐步“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淮安力量。

规范化管理:非遗保护更有保障

2018年2月1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正式颁布实施,重点针对实施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淮安各地非遗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化运营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确立了分级保护模式,对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针对处于不同现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分类保护方式。《办法》还要求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支持传承人招募学员,支持传承人进入高等专业院校研修研习,全面推广实施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传播。同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还联合市财政局出台《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助及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经费,实施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和奖惩机制,对年度传承绩效考评优秀者予以适度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启动退出机制,依法行政、科学保护、规范管理的路径更加明晰。

我市还先后采取多种举措,进一步筑牢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用时三年,完成全市非遗资源的普查调查工作,普查线索18154条,调查项目1772项,汇编资料文本17册约300万字,完成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历史沿革、传承现状等情况的摸底工作,为全面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先后公布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项,其中6项进入国家级名录、33项进入省级名录。依托六批市级非遗名录资源,先后编撰出版《人文淮安》系列丛书,包含《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六卷、《淮安民间文学集萃》、《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作品展》等综合或专题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这些书籍既兼具学术性、文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记录保存淮安非遗的珍贵资料,也是推介传播淮安人文风情和独特魅力的有效载体,更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振兴、研究利用、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阵地式传承:助力非遗薪火相传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根本。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受到巨大冲击,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则是传承阵地和传承场所遭到破坏,不断消失。淮安一直以来致力于各类传承阵地的建设,结合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相关情况,公布一批发展一批、成熟一批命名一批。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命名四批市级传承基地70家,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淮安市淮剧团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传承示范基地,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区李三吉食品有限公司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涟水县、江苏省淮海剧团等基层地区和单位让非遗项目扎根校园。江苏省淮海剧团在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淮阴区实验小学开设了淮海戏班,传承人每周按时去授课传艺;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涟水县河网中学和军民小学等学校延聘泥塑、剪纸、莲湘等项目传承人为辅导老师,编撰了校本教材,推进常态化教学传承。清江浦区在文庙建成非遗工坊传习基地,包含了非遗工坊、文创驿站、培训中心三大功能区,在培训中心定期举办非遗项目公益培训,吸引了大批爱好者。金湖县则组织相关传承人深入镇村,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传,大力培训基层传承传播人才。全市各级各类项目的传承阵地建设如火如荼,普及化传承呈现星火燎原的强劲势头。

集聚式会展:生动传播淮安声音

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持续高度关注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倾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于今年4月17日-19日,组织8省(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非遗处长在淮安召开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工作座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淮安的非遗保护工作,并支持淮安继续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在5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两次推介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人民日报》政文部5月31日也推文介绍非遗大展的活动安排。今年的活动进一步凸显“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的主题,精挑细选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60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淮观展,同时彰显了淮安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群众给组委会发来信息:“今年的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是送给淮安老百姓最好的端午节礼物。”活动期间,吸引了众多媒体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准推介、广泛传播,线上线下点击率超千万人次,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逐渐成为淮安文旅融合新的品牌。其影响力扩大到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的livedoor(活力门)关注并推介了大展盛况。

近年来,淮安还先后以大运河为主题,策划举办了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郎静山杯”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摄影展、首届“运河文学”论坛暨全国知名作家采风行、“大美运河——运河沿线城市书法作品展”、“运河情缘——运河沿线城市美术作品展”等系列主题活动,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讲好淮安故事、传播好淮安声音、展示好淮安形象,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淮安应有的贡献。

创造性转化: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仅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淮安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组建了淮安文创港,致力于开发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将其打造成为市民首选、游客乐购的淮安文创产品消费核心区、文创产品创意创新区、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区。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成为首批37家江苏省文创试点单位之一,以非遗元素为主,全面加强与传承人的合作共享,设计开发了云锦、瓷刻、蛋雕、博里农民画、剪纸等一批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前景良好。清江浦区开设文创驿站,并创建了非遗电子商城,互联网+非遗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同时,大力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产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传人詹天祥,将祖传药酒配方制作成膏药敷贴,随身敷贴、随贴随走,市场反响良好。传承人正逐步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力军,非遗产品已成为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香饽饽”。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