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区十年道德楷模涌现,凡人善举树起城市文明路标

淮安区十年道德楷模涌现,凡人善举树起城市文明路标

发布时间: 2012-02-26 10:00  关注度:2481  来源:网络  作者:淮安新闻网
导读:10年来,诞生在淮安区土壤上的各级道德文明模范已达528人。

东方网2月26日消息:2月24日,由楚州区正式更名为淮安区的第二天,淮安市淮安区又一次评选确定了30名新一届“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这是继评书艺人潘恒球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志愿者”之后,该区今年开春的又一道德盛事。10年来,诞生在淮安区土壤上的各级道德文明模范已达528人。

是什么力量让众多的草根人物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日前,记者走进淮安区,零距离解读道德楷模背后的文明密码。

10年涌现528位道德楷模

33年普法路,7800多场免费演讲,靠低保维持生活,在淮安区老百姓眼里,再高的荣誉对这位68岁的老人都不过分。

1978年,靠说评书谋生的潘恒球有感于青少年犯罪的多发,自动放弃饭碗,转向义务普法演讲,一讲就是30多年。“潘老痴情寄教育,预防犯罪心碧玉。幽默诙谐乐普法,潜移默化治顽愚”——这是潘恒球到一个单位演讲时,对方写下的留言。像这样的留言日记本,潘恒球有23本。

“自从开始普法演讲,潘老就没有了收入,全家仅靠老伴的一台缝纫机挣钱生活。3年前区里给他办了低保。”淮安区文明办刘建睿科长介绍说。

在该区追踪道德楷模,那一个个来自草根的壮举,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三轮车夫李树才拾到6万元现金,自掏腰包做广告寻失主,被评为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

打工青年朱春峰在南京冒死闯入火海,一绳悬身高楼救婴,获2008年度央视“中国骄傲”提名奖;

自称“老土”的孙焕平,行程5万多公里,穿越29个省市区,义务宣讲食品安全,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全国150多家媒体报道……

2002年以来的10年间,诞生在淮安区土壤上的各级道德文明典范已达528人,其中入选或提名中央文明委“中国好人榜”的就有7人;获全国、省、市各级“道德模范”殊荣的有19人;在各级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评选表彰中,该区有省级4人、市级183人、区级343人。此外,还有一批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的“身边好人”。“他们出身草根,却在不经意间成了道德标杆。是他们,层出不穷引领着淮安区的文明风尚!”淮安区委书记吉子俊说。

“无名英雄”传递文明星火

去年11月20日凌晨,淮安区环卫处洒水工人刘会民在洒水时捡到一个装有1.5万元的挎包。随后,他通过包里的线索找到了失主。

对于失主来说,1.5万元的看病钱失而复得,是件天大的事;可对于淮安区环卫处来说,却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们这里经常有人捡到包啊钱啊的,都在第一时间还给失主。”刘会民说。

无数像刘会民这样的“无名英雄”,没有获过什么荣誉,甚至没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用默默爱心浸润的淮安民风,却成为500多名道德楷模们成长的养分和土壤。

近日,蹿红当地网络的“微扶”志愿者服务站的15名成员,又一次走进河下托养院,给孤残老人送来了营养品,并帮老人们洗澡、剪指甲、梳头理发、按摩,陪老人们聊天。

“我要把自己感受过的爱心传递下去!”“微扶”发起人殷大彰是一位残疾老中医,在他的带领下,“微扶”已成为淮安区的文明“星火”。点点“星火”汇聚,照亮了古城的天空。

“村里家家都有我的名片”,马甸镇卫东村妇联主任李玉梅告诉记者,“哪家老人、孩子有啥急事,一个电话我就赶到。”她同时还是多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在“让孤困儿童共享伟大母爱”的倡议下,淮安区189名孤困儿童,都有了自己的“爱心妈妈”。

一年一度的淮安区“送温暖、献爱心”大型慈善捐赠活动,4年来共获捐款4000多万元,先后帮助2600多名各类困难人员。

“育人工程”让道德土壤更肥沃

“淮安区涌现出这么多凡人善举绝非偶然。”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于明星告诉记者,“这与我们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密不可分。”

淮安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历史上曾诞生过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等一大批名人志士。用这些先贤的高尚美德熏陶和激励家乡人民,一直是该区常抓不懈的教育主题。

近年来,淮安区全面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十大育人工程”,无论是“时代精神塑造”、“健康素质提升”,还是“文明创建引领”、“诚信建设”等,每项工程都是与“人”相关,与“德”相联。该区老城内的楼东社区有3支共95人的志愿者服务队,还有28名“除陋习”义务督导员。社区门前画廊里的“新人新事榜”和“陋习曝光台”非常显眼,新人新事榜有被表扬人的照片和事迹,曝光台反映的则是“立此存照”和市民评说。

2002年以来,淮安区每年开展文明新事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可亲可敬的新人新事。2008年,该区正式评选“道德模范”,加上每年开展的“百万市民评陋习”、“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几十万居民参与,成为激活“育人工程”的有效载体。该区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的“恩信”教育,被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

“育人工程”以滴水穿石的力量结出硕果,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风尚,在淮安区蔚然成风。(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彭广余 李先昭)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