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新闻网3月13日讯(记者 杨尚)淮安开展医改工作已经三年时间。三年来,医改进行得如何?群众受益如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得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淮安市有关部门。
医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全力推动医保扩面工作,以困难破产企业职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医保覆盖面,全市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7.05万人、120.68万人和351.24万人,覆盖率分别为95.8%、98.45%和99.86%,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提升医疗保障能力,2011年,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分别达到80.1%、70.05%和70.78%,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8万元、12万元和12万元,分别为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农民纯收入的15倍。
大力开展医疗救助,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开展“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3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1.2万人次、1.49亿元,救助补偿比例达到60%,超过省定标准。
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免费提供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群众健康指标持续改善。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达394.67万名,规范管理44.6万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2.8万名。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拓展,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新增项目和省增补项目。三年来,为105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对8.22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免费为7.3万名适龄农村妇女进行“两癌”筛查;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30.49万座,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05%;提前一年完成8万名15岁以下儿童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任务。
基层医疗体系不断健全
加强机构设施建设,县级医院建设速度加快,投入15亿元,异地新建涟水、盱眙、金湖3所县级医院,其他县区医院也都实施改扩建项目,所有县医院建成二甲医院,中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淮安区医院建成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提升,市政府从2011年起,连续两年将乡镇惠民医院建设纳入“十件实事”,市财政将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带动县乡财政投入2亿多元,新改扩建21所惠民医院,其中6所中心卫生院向二级医院发展,全市116所乡镇卫生院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公益化运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以街道为单位全覆盖。村卫生室全部达标,1259所村卫生室均达省定标准,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深入推进帮扶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工作机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与116个乡镇卫生院、2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稳定的对口帮扶关系。
基本药物制度让群众更受益
覆盖实现无空档,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2011年6月前全面实施,比国家规定期限提前了8个月,比省政府规定期限提前了6个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广大群众的受益程度明显提升,满意程度明显提升。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总体水平降幅达到40%以上,门诊次均费用降低17.91%,住院次均费用降低11.1%。仅2011年,实行零差价销售共减少群众负担约1.38亿元,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聚焦“健康、惠民、人才、品牌、发展”五大主题,全力打造淮医品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医疗单位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100名卫生人才海外进修学习,邀请国内外著名医学专家来淮讲学,引入医学前沿新知识与新理念。三年引进医学硕士以上研究生500多名,其中博士98名;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部级培训基地2个;医学科研项目进入国家“863新技术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按照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全力打造苏北医疗高地,实现了三甲综合医院从无到有,市直医院全部达到3级标准,并建成一批现代化基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