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非遗 > 走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淮剧表演艺术家荣光辉

走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淮剧表演艺术家荣光辉

发布时间: 2012-03-18 10:42  关注度:2706  来源:网络  作者:淮安新闻网
导读:回首近60年的演艺生涯,荣光辉没有过多言语,只是简单的四个字:无怨无悔。也许在这份回首中,有荣老对人生的理解与尊重,还有对表演淮剧的丝丝情深。

在一个季节交替的清晨,踩着霞光,记者来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淮剧表演艺术家荣光辉老先生的“常驻”之地——“老淮剧团”。

记者看到,舞台虽然简陋,但是簇拥周围的却是年轻的气息,和那晨练过后的欢快和笑语。为了采访的安静,荣老把记者领进剧团的二楼。在一间简易的办公室里,荣老用谈笑和空气中的烟圈倾诉心中的“烟雨”与艰辛。

自幼随父来淮,与戏“沾边”

说起一家人,荣老也有家族给予的历史与荣耀。想当初,在清末民初,家住无锡一带的荣氏族人硬是心怀实业救国的理念,撑起作坊、架起了面厂和纱房,积累起了富庶和无忧。

但是,家族的演进拗不过时代造就的变迁。全家人在社会混沌当中,开始破产和流落,以及不济。

荣老告诉记者,为了生计,父亲在一家戏园子给人卖票。可是微薄的收入让父亲最终有了和他人合伙经营租借戏服、灯光、布景的想法。因为当时苏北剧团条件简陋,大多没有这些设备,所以每当这些剧团来到苏南演出,他们往往就在当地租借。

时间长了,为了拓展生计,荣老的父亲也就随着苏北剧团来到了淮剧之乡——淮安。也因为此,荣老在小的时候比别的孩子多了许多与戏“沾边”的机会,而这也奠定了荣老8岁就与舞台结下的情缘。

13岁出演成人戏,与戏“结缘”

13岁,在现代人眼里,不过是上学的年纪。但是在这一年,荣老已经出演成人戏《沉香救母》,并以娃娃的身份赢得了周围的一致好评。

但是,这离不开日积月累。每天,除了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拉嗓子,就是翻各种小跟斗,如蛮子、虎跳、健子、正脚、旋子、割韭菜、滚潭子等。而且在这期间,没有因学戏而影响其接受私塾教育。

因为跟京剧表演风格不一样,淮剧讲究的更多是“说唱”为主,因此基本功训练被很多人所忽视。但是,已然成为台柱子的荣老通过一系列成人戏演出,获得了戏班子上下的重视。曾经在上海演出期间,荣老有幸得到了当地名师的指导,而那其中的“规范”依然萦绕在荣老的心头,“那个时候,每周一、三、五都有老师来指导要领,然后二、四、六自己在驻地练习。”

后来,荣老又作为当年的苗子,被选送到盐城戏校进行系统的两年培训。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荣老看作实践的准备,“不管怎么学,最终还是要在舞台实践中进行摸索和贯通。”

花甲不辍,与戏“情深”

草棚子、泥墙、煤油灯——回想从艺伊始,荣老以“混口饭吃”来描述当年的情景。他告诉记者,即使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自己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信念。

现如今,荣老已经迈入花甲之年,但是每天清晨,荣老还坚持光顾剧院,不是比划指导,就是言传身教。学习的孩子们也喜欢偎依在荣老周围,听他的“语重心长”和“殷殷期许”。

“我们以前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来了,跑到荒郊野外去吊嗓子,完了再回来练习基本功。”在荣老的生活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已是从艺的自然规律。

所以,有时外出演出“一两年”除了不易与艰辛,还有苦中作乐——“看到什么就唱什么,一边走一边练,一边练一边也就到家了。”荣老对生活的态度深深感染了记者。

回首近60年的演艺生涯,荣老没有过多言语,只是简单的四个字:无怨无悔。也许在这份回首中,有荣老对人生的理解与尊重,还有对表演淮剧的丝丝情深。

淮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来源:淮安新闻网,记者:周旭亮,通讯员:陈万宏、朱友光)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