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非遗 > 一乡一品非遗菜:淮安蒲菜、文楼汤包、钦工肉圆、平桥豆腐、软兜长鱼、淮安茶馓

一乡一品非遗菜:淮安蒲菜、文楼汤包、钦工肉圆、平桥豆腐、软兜长鱼、淮安茶馓

发布时间: 2020-10-01 15:21  关注度:628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导读:一乡一品非遗菜:淮安蒲菜、文楼汤包、钦工肉圆、平桥豆腐、软兜长鱼、淮安茶馓

淮安区:一乡一品非遗菜

古老的运河像一条玉带依傍着淮安这座古城。它流过岁月,流过城垣,流过多梦的百姓人家;它流成历史,流成传说,也流成脍炙人口、享誉八方的淮扬美食。在淮安,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一道名菜,每一道名菜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人们就在讲故事、品美味的过程中将这一道道名菜传承下来,成为一道道美味而又颇具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蒲菜:味香如兰 脆嫩似笋

“其嫩若何,淮笋及蒲”,《诗经》这样咏叹着蒲菜的滋味。汉代辞赋家枚乘对家乡的这道风味也是刻骨难忘,他把这种美好的回忆写进了他的名作《七发》:“刍牛之腴,菜以笋蒲”。

001.jpg

采蒲菜

然而,真正令淮安蒲菜名声大噪的却是一位出生在这里的传奇女性——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相传梁红玉在淮抗金时,遭敌军围困,粮食断绝,她以脆嫩的蒲根代替粮食,救济了几千将士,击退了金兵。因此,又称蒲菜为“抗金菜”。

002.jpg

淮扬名菜:开洋蒲菜

生于斯、长于斯的吴承恩在他的名作《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打死了艾叶花皮豹子精,解救了被困的樵夫。樵夫设野菜宴款待唐僧师徒四人,其中就有一道“蒲菜根并茭儿菜”,吴承恩赞其“近水实清华”。

有诗赋歌咏,有传奇故事,蒲菜因此也赢得了“天下第一笋”的美誉。“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春蔬那及吾淮好,入馔蒲菜不论斤”。文人墨客们把对这一美味的感觉通过诗句传递给了后人。

文楼汤包:个大如碗 皮薄似纸

秋叶落了,菊花黄了,文楼里又有了文人们持螯赏菊,把酒吟诗的身影。一碟文楼汤包,三杯两盏淡酒,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文楼汤包与锦绣文章一道,口口相传,流传后世。

001.jpg

游客品尝汤包

文楼汤包是文楼厨师在加汤肉包的基础上改成水调汤包而成的,其制作有“三绝”:一绝,制作的面皮薄如纸,透亮明澈;二绝,馅由蟹黄、老母鸡汤、鸡丁、猪肉、香料、黄酒、虾米等20多种原料搅拌而成,鲜美滋腻;三绝,工艺独特,将制成的馅捏入包中,放蒸笼中蒸好,汤包晶莹剔透,绵软异常,鲜气扑鼻,令人垂涎。人称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而将其撮拾到盘中更是高超绝技,讲究拿捏恰到好处,稍不留神便会包破手伤。真看不出来这小小的一只汤包里头竟有这么多的学问。而要品尝时也一样丝毫不能马虎:倒上香醋,撒上姜末,拌以香菜,过去的吃法是用筷头先在包上戳个小洞,然后再俯身吸食 。当地有一句吃汤包的口诀是:“先开窗,后喝汤,再吃皮,盘子光。”而今天的食客顾及形象,多是先用吸管吸食汤包里的汤汁,再一扫而光。“用吸管来吃的包子”也成了文楼汤包的一大卖点,深受食客们的欢迎。

钦工肉圆:观如铁蛋 品实嫩香

淮安当地有一首民谣唱道:“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来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又跳,吃到嘴里嫩又香”。相传,当年淮安时有水患,皇帝派钦差大臣赴淮安督建。淮安地方官为宴请钦差,遍请名厨烹制菜肴。后来是钦工镇上的一位厨师做出的肉圆得到了钦差大臣的称赞,钦工肉圆也因此而得名。

001.jpg

淮扬名菜:钦工肉圆

钦工肉圆之所以“看似坚硬象铁蛋,吃到嘴里嫩又香”,关键在于其刀功。厨师先将猪肉切成小方块肉丁,然后用刀背斫,边斫边放水,直到肉糊粘刀。如今,钦工肉圆已成为大小宴席中的必备佳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平桥豆腐:形薄如瓜子 鲜嫩似蛋清

淮安的另一道名菜“平桥豆腐”则因乾隆的御口亲赞而名闻遐迩。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经平桥小憩,镇上大地主林百万特请名庖执厨,盛宴款待,其中一道鲜鲫鱼脑加鸡汤烩制的豆腐,让乾隆吃后大加赞赏:“妙哉,妙哉,天下第一食矣。”

001.jpg

淮扬名菜:平桥豆腐

两百多年来,平桥豆腐在选料和烩制方法上不断改进,口味更佳,已成为淮扬名菜之一。因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整碗羹汤看起来不冒热气,却暗藏热量。据说,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旅居巴黎,当时留学生经费十分困难。他带领学生办起了中华豆腐坊,一面示范掌厨,一面向食客介绍中国淮扬菜的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一时间,生意红火,吸引了不少外国食客前来品尝。从此“平桥豆腐”驰名海外。

软兜长鱼:盘如满月 鱼似广袖

如果说淮安蒲菜、文楼汤包、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犹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或柔、或文、或清、或劲,那么鳝鱼席的出现便如同西楚霸王,一登台、一亮相便凛然生威,有王者风范。鳝鱼席无疑便是淮菜中的压轴之作,而这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密布的水网,散布城乡的湖泊,托起了淮菜的镇帮之宝。

001.jpg

淮扬名菜:软兜长鱼

002.jpg

淮安长鱼宴

淮安“长鱼宴”久负盛名。其烹制首推河下宴乐饭店。清咸丰元年 ,名厨张恺认为“仙有天罗地刹,菜有一百零八”,于是便在“麒麟公子、棕鳖将军”就是长鱼身上动手,创制出名扬海内外的一百零八样的长鱼席。清人徐珂在其《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鱼为之,多着可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史载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左宗棠视察云梯关淮河水患,驻淮安府。淮安知府特地请当地名厨制全鳝席请左宗棠品尝,其中软兜长鱼尤受左宗棠的称赞。它选用小嫩的活鳝鱼(俗名笔杆青),取其脊背肉,在油锅内旺火烹制而成。该菜色泽乌亮,纯嫩爽口,香气浓郁,鲜美绝伦。盛入盘中,盘如满月,鳝脊细长,婉延其中,恰似嫦娥舒广袖,故又名嫦娥善舞。后来,在左宗棠的推荐下,软兜长鱼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晋京恭贺慈禧七十大寿。

淮安茶馓:形细如线 色黄如金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曰:“细手提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梦,压扁佳人缠臂金。”其中所描述的正是令人喜爱和钟情的茶馓。茶馓,因人们在食用时与香茶同食而得名。它细如金丝,点火可燃,入口酥脆,生津开味。因制作时在手臂绕把,细如线,油炸后金灿灿,故又称金线缠臂。

001.jpg

茶馓制作

淮安制作茶馓始于唐,盛于明清。咸丰五年(1855年),淮安人岳文广在原大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制了“岳家茶馓”。它系选用上白精面、芝麻油、细盐或绵白糖配制,拉成细纤纤、黄亮亮宛如丝线一般,绕成梳子形、蓖子形、扇子形、菊花形、葫芦形、宝塔形等各式形状,再放到麻油中泡炸而成。

002.jpg

外籍游客品尝茶馓

相传,慈禧太后曾患乳瘤,无良方可治,御医淮安人韩达哉开一偏方,“淮安麻油茶馓四支,荔枝核二枚研末,黄酒二两,共浸煎;大被蒙头。”慈禧连服三贴后,乳瘤竞不翼而飞,慈禧大悦。从此,淮安茶馓在京城博得美名,并成了清室贡品。多少年来,江淮之间,谁家生了孩子,亲友都购买茶馓当礼相送,民间至今流传一句歇后语:“坐月子不吃馓子——亏得了。”如今,这道环环入扣、丝丝相连、香味扑鼻的名小吃成了海内外游客争相抢购的“紧俏货”。

一方水土,一方风味。一道佳肴,一道技艺。这“一乡一品”的“非遗菜”,如同文化,世代相袭,薪火相传。

(作者:朱天羽,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