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整洁的村路、一幢幢崭新的民居、一片片肥沃的土地……68岁的老支书单业高感慨万千。“我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44年前的誓言,犹在耳边,从带领大家开渠引水到创新创业,从建设农民创业点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的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强村、幸福村。这是老支书交出的“答卷”,2022年3月,单业高入选“江苏好人榜”。
上世纪70年代初,单业高高中毕业,在当时,他这样的“文化人”在全村都是凤毛麟角。1976年,单业高不仅入了党,还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全村工作。可就在那一年,他干了一件全村人都觉得最“傻”的事。
那一年,县里要推荐一个人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经过组织考察,这个名额就落到了单业高的头上。但不巧的是,此时的杨庙村正在组织村民在杨庄船闸修筑河道。由于带队的河工队队长干劲不足,拖了全乡的后腿,乡党委派单业高“挂帅”,赶进度抢工期。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大学梦”,一边是兴修水利的“千斤担”,看似两难的抉择,单业高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拉上了河工队,直奔杨庄船闸。半个月后,单业高不辱使命,带着河工队凯旋,杨庙拔得头筹,他扛着红旗走在了最前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至于那个被放弃的上大学的机会,单业高也没有再提起过。
在那个年代,上大学可以说是一次足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有点可惜,但我并不后悔。”单业高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得失算得了什么?”从此以后,杨庙村人认定了这个书记,两年后单业高全票当选村支书,44年来,村里12次换届选举,每次他都全票当选。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粮进仓……”这是当时杨庙村村民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全村3060亩盐碱地的真实写照。
收拾不了难以耕作的盐碱地“烂摊子”,村民就无法致富,单业高当上村支书后立下誓言:一定要改变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单业高不仅肯干,而且有办法。1981年,杨庙村成为当时淮阴县实行联产承包的“第一村”。单业高在全县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全村干群开渠引水,不仅治理了盐碱地,实现了旱改水,也让全村家家户户获得了久违的大丰收,户均收稻麦近万斤。让村民富起来,改变盐碱地只是第一步,单业高随后带领村里一班人多次南下“取经”,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村情民情的发展路子。他建立农民创业点,动员创业有成青年凤还巢,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2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释放土地红利,实现“藏富于民”;他建设1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农民收入成倍增长……
到了2021年,杨庙村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了223.01万元,人均纯收入2.8万余元。单业高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他带领大家在杨庙村加大公益性墓园建设,既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也为村民节约了90%的安葬成本。如今,村里人都说:“杨庙幸亏有个单业高。”
40多年来,单业高不仅是村支书,还一直兼任着村里的调解主任工作,村里谁家遇到矛盾了,只要有需要,他就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进行调处。“矛盾少了,村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他说。
“千里万里,只为真理。”这是单业高时常挂在嘴边的话。2015年,村民张玉军在乌鲁木齐打工时意外身亡,张家人多次维权无果,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只认理的单业高就跟这事较上了劲,他恶补法律知识,多次带着几名村干部奔赴数千里去相关企业维权申诉,最终如愿为张家人争得16万元赔偿款。
一直以来,单业高始终秉持“家由村民当、官由村民选、财由村民理”的理念,他用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一桩桩疑难矛盾的化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村里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他总结出的“用人品换人心,用公正换和谐,用服务换服从,用务实换价值,用信誉换信任,用民生换民声”的“六用六换”工作法,开创了杨庙村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人居环境,也被评为“淮安市三十优社会治理工作法”,“老单调解室”更被评为淮安市十大金牌调解室。“老百姓安居乐业、平安幸福,对今后村集体的发展建设才会更有信心和底气。”单业高说,他还想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铺展更新更美的画卷。
■融媒体记者 王磊,通讯员 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