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明
淮安新闻网讯:洪泽人不声不响地做着一件大事:把全县农村初中移到县城。
县政府旁的高涧中学,新盖的学生宿舍、综合实验楼正收尾。9月1日,三河、蒋坝等6所乡村初中的1200多名农村孩子将迁到这里就学。2012年前,全县12个乡镇初中将全部“农转非”。
在一个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洪泽率先迈出了探索之路。
农村中学“饿肚皮”,城里中学挤破门
在已断水断电的办公室,仁和镇中学校长赵建湘收拾着东西,做撤并前的最后准备。“去年初一只招到12个学生。2000年前一个老师带几个班。像我,一人教语化外三门还当班主任;现在五六人带一个班,匀着带,要不很多老师闲着。”
“早撤早主动”,这件在苏南也要掂量再三的大事,在洪泽县教育局长马斌眼里,却再自然不过,“人总要跟着形势走。”全县12所乡镇初中,普遍面临三大矛盾:一少一多矛盾,生源逐年减少,资源空置率增多,能接收1000人的学校,个个饿肚子,平均不足400人,校舍、设备浪费惊人;一减一增矛盾,优秀教师递减,进城学生增多,逢开学就跑掉几个,不管老师学生,托关系的电话、条子通到县领导;一低一高矛盾,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家长期望提高。
城里中学挤破门,农村中学空荡荡。马斌很焦虑,“城乡中学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越拉越大”!
怎样缩小城乡中学差距?洪泽的选择是:关停并转,“教育移民”,让乡镇初中的孩子进城就学。
追求“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12个乡镇4712名学生,进城后人往哪去、钱从哪来?
“县城的实验中学、二中、高涧三所初中,安置首批1200多学生,只需2000万元扩建高涧中学就够了。余下6所3000多名与实验中学、二中合并成立新实验中学,适当扩建一下老县中旧址也解决了。”马斌说,“两处改扩建花3000万,今年我们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38万人口的洪泽,经济上能承受”。
接收撤并初中资源,每乡镇一所的中心小学和幼儿园顺势“做大”。加上早些年已进城的高中,全县教育布局借此梳理一新。
梳理只是开场锣,集集精彩的教育均衡发展“连续剧”才刚开演:县城的实小、城南小学、高良涧小学等4校合并组建实小教育集团,统一招生,同上一堂课。为合并后的高中、初中提档升级;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补平各校差距。从硬件到师资,从小学到高中,每所学校都一样,家长不再择校难。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正是洪泽教育想要的效果。
教育资源公平:更高层面的城乡统筹
学生“农转非”一抛出就引人瞩目,紧跟孩子进城脚步的是各种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个新事物,人们还有太多的不放心。
教育专家说,就近入学原则不能变,现在最紧要的是把优质资源送下乡,而不是把农村生源接进城。家长说,孩子的花费会随着进城增加吗?
“进城”制度的设计者、洪泽县委书记王兴尧说,抹平城乡教育差距,一种是把东西送下去,一种是把人接上来。送设备、派老师、拨专款,前一路径走了多少年,收效不明显。喇叭不响转头吹,让孩子上来!
通过运作,首批进城已显现出三种初步效果:更经济、更精准、更彻底。“经济”是指按原有模式运转,今后三年要投入近亿元,而新模式只需几千万元,“精准”是指有限的教育投资集中投放一两处;“彻底”是指世代得实惠的是全县30多万农民,是更高层面的城乡统筹。
对这个新“城乡统筹”,绝大多数农村家长赞成,但也有担忧:“在乡镇,吃住可凑合;在县城,一抬手就花钱,怕负担不起!”
对此,有“附加设计”。除正常的“两免一补”,进城学生交通费政府兜底,困难学生伙食财政补贴。前者政府包大客车,分乡镇周日接上来、周五送回去,车子不到村口不掉头。后者一天补10元,吃食堂,一顿5元吃饱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