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裴安年从事文博工作的第40个年头,虽然退休多年,但他放不下热爱的文博事业,甘愿为其发挥余热。这是他执着的追求,也是他不变的初心。6月28日,在新发布的“江苏好人榜”中,69岁的裴安年光荣登榜。
裴安年并非文博科班出身,但他有着一颗极强的责任心。当年洪泽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时,他有幸被选中,从此和文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对于裴安年来说,从事文博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他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走访整理各乡镇的文化遗存。他用两年时间,背着标本袋,跑遍洪泽的乡间田埂,就连本地村民极少涉足的偏远荒墩孤滩,都留下他考古调查的足迹。他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本地人类生活年代记录向前推进两千余年。1991年,裴安年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
70多公里的洪泽湖大堤是我国水利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众多不可移动的文物点,石刻遗存更是丰富。为了将这些文化遗存一一记录下来,几十年来,裴安年在洪泽湖大堤上跑了无数个来回,不仅记录每一块碑刻和石刻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还建立完整的档案。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无名石块,被裴安年注入生命,成了“会说话”的石头,被赋予新的历史价值。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安年制作完成全部申报文本,最终申报一次性通过,同期制作的洪泽湖大堤记录档案文本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裴安年发现新形势下乡镇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新问题。于是,他撰写《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一文,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引起省、市领导重视,并被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工作》刊载。为了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他查阅大量典籍资料,仅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就收集了600多篇。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他查阅每首诗词的历史背景,并为每篇诗词作注解。目前,他已将400余篇诗文编辑成册,出版《千秋诗文洪泽湖》,还编辑出版《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因此,裴安年被大家誉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
退休后的裴安年依然坚守在文博岗位上,他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张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义务担任讲解员。他讲解的洪泽湖大堤历史作用、文化价值、工艺价值、遗存遗迹等内容比档案里的还要翔实丰富。当人们得知他讲解的洪泽湖文化,正是他毕生研究的成果时,无不钦佩,称他为“洪泽湖文博知识积沙成塔第一人”。
裴安年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市文化工作先进标兵”“淮安好人”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裴安年表示,能为自己所热爱的文博事业奉献余热,他无怨无悔。
■融媒体记者 王磊,通讯员 葛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