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讯:吃不了饭,一顿饭最多喝一勺牛奶。短短两三个月时间,52岁的胡女士体重下降10多公斤。胡女士觉得自己一定是患了某种重大疾病未被检查出来,整日情绪低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结合以往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诊断胡女士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经过专业治疗,胡女士病情明显好转。
十多年前,胡女士感到胃部不适,在当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下垂”。此后,她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但收效甚微,胃部依旧反复出现不适,主要表现为疼痛,像刀绞一样疼,疼痛持续时间长,尤其吃饭时疼痛得厉害,导致食物无法下咽。家人带她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胡女士的“胃下垂”已明显改善,与患者所说的胃部疼痛无明显联系。4个月前,在医生的指导下,她调整了治疗胃部不适的药物,服用后,饮食状况未见明显好转。胡女士坦言,自己不是没胃口,而是不能吃。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她的体重下降10多公斤。一直找不到病因的胡女士,觉得自己一定是患了某种重大疾病,每日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睡眠质量变差,精神状态很不好。
家人十分担心胡女士的身体状况。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朋友推荐胡女士到市三院心理科检查治疗。经过反复追问病史及各项检查,医生诊断胡女士患有“躯体形式障碍”,将她收治住院。
心理科十病区科主任张福池带领医疗团队对胡女士的病情进行讨论后,认为患者对“胃下垂”等躯体不适过度关注,从而引发食欲障碍,影响到心理情绪及睡眠质量。针对病情,医疗团队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着重对患者的疑病观念进行认知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胡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从入院时每顿饭只能喝一勺牛奶,到可以吃下一碗炖鸡蛋,再到半碗面条。护士们经常鼓励开导她,抑郁的情绪逐步得到释放,睡眠质量也得到改善。
市三院专家表示,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大多起病缓慢,病程持续,症状时轻时重,常导致社会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常有敏感多疑、对健康过分关切并要求较高的个性特征,对日常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如心跳、腹胀等)作出疑病性解释;疑病观念很牢固,又缺乏充分根据,迫切要求检查和治疗。倘若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到心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通讯员 程 思 余 涛 丁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