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年前,她还待业在家;2年后,她已是残疾人之家的“大家长”。从刚来时的“姓张的”到现在的“张姐”,她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耐心和爱心,为残疾人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也给了他们积极面对生活、重新融入社会的希望。她就是张红,清江浦区闸口街道残疾人之家的管理员。
每天上午8点30分,张红提前来到残疾人之家,开始认真地打扫卫生,准备当天要做的手工材料,打开放映机,挑选大家爱看的电影。残疾人之家面积不大,只有30多平方米,地方虽小,却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放映区、办公区、阅读区、手工制作区、活动区、休息区一应俱全,足以容纳20多名残疾人一起活动。到了9点,大家陆续到来,残疾人之家开始热闹起来。
每天,张红都会和大家一起做手工,谁有不懂的,她都会耐心地去教。
“刚来的时候也挺有压力的,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残疾人,也不知道如何和他们相处。”张红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有一名残疾人叫赵文兵,第一次见面便直接称呼她“姓张的”,着实给她吓了一跳。“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刚来就走吧,当时就想着先干干看。”她说,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发现赵文兵除了性子急一些,说话直一点,其他都挺好的。于是,她会主动找些话题和赵文兵聊天,从一开始的简单寒暄,到聊家长里短,到最后无话不谈。赵文兵不仅越来越健谈,脾气也收敛了不少,对她的称呼也从“姓张的”变成了“张姐”。现在,赵文兵还经常给大家讲笑话,成了残疾人之家的“开心果”。
相处之后,张红发现,残疾人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相处。陈宝龙因车祸导致腿部残疾,相较于其他残疾人,他学手工学得最快,做得也最好,张红便邀请他做大家的手工老师,陈宝龙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陈宝龙不仅教大家做手工,还主动自费为残疾人之家增添音响等设备。36岁的孙海喜,小时候因病导致智力有些障碍,平日里也不怎么爱说话,手工也做得不好,他自己几次都不想再来了。知道他喜欢历史,张红便请他在大家做手工时讲历史故事和新闻,渐渐地,孙海喜从不爱讲话变成了“话痨”,每天总能带来一些新鲜话题。而且孙海喜还很细心,要是有人在做手工时不小心被别针弄伤了手,他都会热心地帮忙去买消毒水、创口贴。
就这样,通过2年的相处,张红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也喜欢上了这里的每一个人,“当你走进他们的世界,被他们所接纳,就会发现,他们的世界丰富而多彩。”张红说,现在这里的所有人就像一家人一样,既有欢声笑语又有温馨幸福。
有相聚,就有离别。张红告诉记者,之前他们这里有一个小姑娘叫杨平,刚来的时候每次都是她父亲送过来的,小姑娘很内向,不愿意跟大家说话,也不愿意与别人相处。爱讲笑话的赵文兵、热心的陈宝龙、滔滔不绝的孙海喜……在和大家的相处中,杨平渐渐敞开了心扉,开始变得开朗健谈,后来不再需要父亲的接送,她能自己一个人回家了。为此,张红还特意买了水果带到残疾人之家和大家一起为她开了个小庆祝会。一年之后,杨平有一天突然没有来,张红有些担心,便赶紧打电话询问,这才得知原来杨平找到工作,去上班了。“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更多的还是为她感到高兴,后来杨平还带了水果来看大家,送给我一个机器猫的手机挂件,我觉得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张红说,在这两年时间里,有新人来,也有一些人陆续离开,让她感触很深。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残疾人学会一技之长,重新融入社会,每每想到这里,她就特别有动力。
“我现在经常带我的儿子和女儿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做手工,他们每次都玩得很开心,儿子还说妈妈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大家庭,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大家庭,给予这些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她说。
■融媒体记者 王磊 通讯员 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