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马头长歌

马头长歌

发布时间: 2023-11-20 10:27  关注度:959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马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载:早在6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烟。2000多年前,秦置淮阴县即在马头镇。自秦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上下2000多年中,淮阴县治五次更迁,其中三次未离马头。小清口西三里的旧县,小清口东的甘罗城都是县治的所在地。1937年之前,马头镇北门和镇中牌楼还保留有横额石匾“古楚淮阴”“古淮阴市”。

001.jpg

马头镇,位于淮阴区境内的今“五河口”之南。马头镇的由来,主要因地形象似和商人经商而得名。古之马头,为大海东移时而出现的沙洲,即:高地、河流、低丘、缓岗地带。淮水流到马头,继而出现了无数个“猫儿嘴”“沙嘴”。汉书《论衡·地篇》说:河流冲击留下的滩头、沙嘴、高地,名曰“鸡嘴”“马头”。所以,当年的居住者皆互称为“鸡嘴”“马头”。张鹏翮《治河全书》载:“挑水坝,又名鸡嘴、马头,其切最大如土冈、山脉。”

相传古之淮水入境,把出现的沙洲分割成像浮在水面的孤岛。地理学家郦道元来淮察看水情,见水天一色,发现露出一块形似“马头”的高地,故称“马头”。郦道元又往南走到盱眙的马坝,见到两头高中间洼、形似“马背”的地方,所以盱眙的马坝原先被称为“马背”,后又往南走到六合境内发现了一块形似“马尾”的地方。故古之淮阴有马头、马背(现在改为马坝)、马尾,现在六合还有“马尾镇”。由此,出现了很多含有“马”字的单位名称,如东晋时置“马头郡”(明嘉靖《清河县志》),唐初,淮阴设马头巡检司。乾隆二年(1737年),在河口建三镇,即新庄镇、马头镇、张庄镇(清咸丰《清河县志》)。

关于带“石”字旁的“码头镇”地名的沿用,也有记述。据马头街92岁的教师马国华考证: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江人朱恒顺来淮阴故城(即今马头镇)开办酱醋园,在顺清河边(今张福河)建了4个货物存放的石“码头”,来往客商很多,他们都将船只停靠在“码头”旁,装货、卸货,久之,人们就将原来的“马头”说成或写成“码头”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范成林先生著《淮阴区乡土史地》一书,多次写到马头,都是用石字旁的“码头”,这个名字一直到2018年淮阴区乡镇合并,才改为马头镇。

清末民国初年,淮关撤废,南河粮船直下江南不需经由三河而西。由此,马头三道船闸作废闭塞,失去了昔日“东制三闸,南镇五坝,漕舟北上,湖客西来”的盛势。到民国十年(1921年)后,马头市井随外埠商家纷纷归去或迁清江浦而日渐萧条。民国以后,马头与清江浦归属一区管辖,而淮阴县运河的顺口、张圩、联泗、陈集、淮丰、旧县、张福等乡皆属二区。由于当时土匪日多,治安不稳,而马头古镇,四周有栅门,称为“风气完固,强徒息心”之地,故二区区公所设在马头,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马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载:早在6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烟。2000多年前,秦置淮阴县即在马头镇。自秦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上下2000多年中,淮阴县治五次更迁,其中三次未离马头。小清口西三里的旧县,小清口东的甘罗城都是县治的所在地。1937年之前,马头镇北门和镇中牌楼还保留有横额石匾“古楚淮阴”“古淮阴市”。

马头镇,离洪泽湖不远,四面环水,有条小河穿街而过。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将小镇装点得格外庄重典雅,处处流淌着历史的印迹。这里的名胜古迹到处可见,令人流连忘返。居住在镇里的人勤劳、质朴、淳厚、礼义,举止中显露着文化渊源。

早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受水患的侵扰,十年九涝,年年防洪排险,年年水灾不断。朝廷派到这里的治水官吏也都想了好多办法,仍无济于事。那些求神拜佛的百姓,几乎磕破了头,祈求上苍护佑,也没能得到改变。好多人背井离乡,寻求生存之路。

这里有条洪泽湖大堤,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开建,历经多个朝代,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得以全部完工。大堤主要功能是捍淮、屯田,为保卫周边地区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其工程规模大,被誉为“水上长城”。

待到清康熙年间,虽属太平盛世,但治水之事仍非常头疼。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强行向北向东入海和向东南入江。康熙帝先后6次来到这里察看水情,谋划治水大计。用精兵强将,倾全国之力,筑堤建坝,开河造闸,治绩非常明显。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官府还在洪泽湖大堤上铸造铁牛,以作镇水之用。后来,乾隆皇帝先后6次来到这里,指授治水方略,视察治水工程。康乾治水实绩虽著,但终未能根治水患。

马头西门外有个亭子叫龙亭,那是乾隆皇帝到淮阴来察看水情,在此召集水利大臣开会、面授机宜的地方。乾隆皇帝走后,当地人就在此造了个亭子,以示纪念。这个亭子,还留下过“二龙抢珠夺格格”的传说。

马头镇人杰地灵。韩信故里、漂母墓、钓鱼台等韩信少年遗址尚在。西汉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亦马头人。在汉代,马头被称为“七发枚乘之居,三杰楚王之窟额”,而“马下文,胯下武”又是对枚皋、韩信文武之才的赞誉。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代状元丁士美等贤达就出生于马头或在马头生活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遗文遗址更多。司马迁、刘禹锡、刘长卿、温庭筠、黄庭坚、杨茂等都在马头留下佳句。足迹最多的要数清代高宗,即乾隆皇帝,惠济祠、龙亭、四龙碑等都有他的手迹。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马头遗留大量文物古迹。实为名镇、名人、名胜荟萃之地。马头,还曾被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之乡”。

是的,当你走进马头镇回民村时,一提起踩高跷,很多人都津津乐道。清朝末年,高跷队已在马头回民村成立,当时的演出轰动一时。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跷队的演出越来越多,越演越精彩,而且参加过全省、全国的比赛,获得过很多殊荣。他们还演过“除四害”“王大嫂慰问军属”等。每到春节,是高跷队最忙的时候,四邻八乡都来请他们表演。

据《淮阴县志·体育》记载,1986年7月,码头乡(现为马头镇)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单位”。同年8月,回民村的高跷队、篮球队又代表江苏农民少数民族队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上,被授予一面印有“发展民族体育,建设伟大祖国”字样的锦旗。是年9月,码头乡(现为马头镇)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之乡”。

马头,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更有唱不完的歌。百闻不如一见,你要知晓马头更多,还是过来看一看,那定会让你感叹不已!

■特约撰稿 朱士元 毛立发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