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好人 > “中国好人”王训洲——“父母给我生命,我想加倍报答”

“中国好人”王训洲——“父母给我生命,我想加倍报答”

发布时间: 2023-12-16 14:15  关注度:1262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2022年10月20日,王训洲从南京出发,赶到北京高博博仁医院。他在隔离室外,与父亲隔窗相望。治病多年,辗转奔波,王元国少有时间照看儿子,不知不觉,那个曾经害怕打针的小男孩,已长成了近一米九的个头儿。王元国说:“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儿子长大了!我们不过给了他一次生命,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加倍报答!”

为了救父,他11岁休学、增重,捐骨髓,捐造血干细胞,19岁捐淋巴细胞。

900毫升骨髓、250毫升造血干细胞、150毫升淋巴细胞……从11岁到19岁,他两次捐献,救父亲于病危之中。

第一次,他11岁,疼得大哭。

第二次,他19岁,坚强如铁。

这份对父亲的爱,流淌在血液里,融化在骨髓中。

他说:“父母给我生命,我想加倍报答。”

他叫王训洲。11月12日,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王训洲光荣上榜。

“爸爸,我有骨髓,我要救您”

2014年6月8日,这个日子,王训洲记得清楚。一向身板硬朗的父亲,就是在这一天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原本靠打渔为生的幸福之家,像翻了船、塌了天。

为了给丈夫求医治病,妻子周永华不得不带着王元国四处奔波。读小学的儿子王训洲无人照管,只能寄宿在同学家里。“那一年,训洲还在读小学,知道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变得格外懂事,跟我和他爸十天半月见不着一面,但不哭不闹,在电话里总说自己过得很好,叫我们不用记挂。可他越是懂事,我越心疼。”周永华说着,泪水已经挂在了鼻尖。

病,来势凶猛。短短1个多月,王元国的病情开始恶化。要活命,骨髓移植是唯一的希望。做配型,家里的成年亲属竟无一人符合。求助中华骨髓库,一无所获。

“爸爸,我有骨髓,我要救您。”看着父亲绝望的眼神,在医院探视的王训洲自告奋勇,声音稚嫩却坚定。儿子的话突如其来,守在一旁的周永华瞬间有些慌乱,头扭向了一边,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掉落在地板上。

让儿子去做骨髓配型,周永华不是没考虑过。“可他才11岁呀,抽他的骨髓,等于是剜我的心。”周永华不忍。王训洲却铁了心。

孝心,感动了天地。王训洲和父亲的骨髓配型率竟然达到了8个点,符合配型要求。医生说,如此高的匹配率,在医学上通常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几率。

拿到配型结果,王训洲笑了。得知配型结果,父亲王元国却哭了,说啥也不同意儿子捐髓:“我宁可去死,也不要拖累你。”

一连几天,面对亲朋好友的百般劝说,王元国甚至作出了自己最后的“抵抗”:绝食。

“妈妈,我不疼了,让我捐吧”

不过,医生的一番话,最终让王元国吃下了定心丸。医生对王元国说:“你放心,我们不会为了救一条命,而去害另一条命。”然而,配型成功只是救命的第一步。对王训洲来说,要捐髓,体重首先要达标,才能确保捐献效果。

2014年9月,为了准备捐髓手术,小学六年级的王训洲选择了休学。那段日子,妈妈每天照顾爸爸,王训洲则负责洗衣、做饭。“当时就一个心思,我多吃一口,救爸爸的希望就多一分。”为了快速增重,父亲吃剩下的营养餐,全部被王训洲吃进了肚里。30多天过去,王训洲的体重从50公斤猛增到了近70公斤,完全达到捐髓对捐献者体重的要求。

救父决心坚定,可孩子对疼痛的恐惧,与生俱来。手术前几天,捐献者需要打一种针剂,增加骨髓含量。王训洲年纪小、血管细,加之短时间增重,护士连续三次扎针均未能成功。看到儿子疼得哇哇大哭,原本就心疼犹豫的周永华,再也控制不住了,“医生,别打了,咱们不做了。”她一把护住儿子。

眼看妈妈要拉他回家,王训洲赶紧往后躲,一边躲一边恳求:“妈妈,我不疼了,保证再也不哭了,让我捐吧!”再看王训洲,眼泪还挂在脸上,胳膊已经伸到了护士面前。

2014年10月13日上午8点,王训洲被推进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历经4个小时手术,被抽取骨髓900毫升。“普通成人捐献只需抽3瓶,王训洲足足抽了9瓶。”周永华回忆,当看着儿子的骨髓一瓶又一瓶被送出手术室,她的心也跟着被掏空了。

当天中午12点,王训洲从昏迷中醒来,脸色蜡黄,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爸爸呢?”

父子心有灵犀。不久,王元国也完成手术苏醒过来。视频通话中,看见儿子憔悴的模样,他情绪激动,浑身发抖,泪流不止。王训洲赶忙安慰说:“爸爸,我都好,剩下看你的了!”王元国只能拼命地点头。

第二天,王训洲再次被推进手术室,抽取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幸运的是,移植手术很成功。年仅11岁的他,从病魔手中救下了父亲。

“爸爸妈妈,不用怕,有我在”

此后的8年多,王元国接受靶向治疗,病情逐渐稳定。

2022年9月,情况突变,王元国病情复发。因经济原因,他选择到北京高博博仁医院做免费试验性手术治疗。遗憾的是,治疗失败。保命的路只有一条: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不过,采用这种疗法,也意味着王训洲要再一次捐献,给父亲捐献淋巴细胞。

“儿子已经让我多活了8年多,知足了!”这一次,王元国决定,不再拖累家人。得知消息后,正在南京读大一的王训洲格外淡定。他没有跟父亲争辩什么,而是用手机给父亲发了一条信息:“爸爸妈妈,没什么的,不用怕,有我在,我能救一次,就能救两次。”

2022年10月20日,王训洲从南京出发,赶到北京高博博仁医院。他在隔离室外,与父亲隔窗相望。治病多年,辗转奔波,王元国少有时间照看儿子,不知不觉,那个曾经害怕打针的小男孩,已长成了近一米九的个头儿。王元国说:“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儿子长大了!我们不过给了他一次生命,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加倍报答!”

随着150毫升来自儿子的淋巴细胞被输入体内,王元国再次获救。手术后,王元国的精神状况大不如前。远在南京上学的王训洲为了陪伴父亲,每天都会与父亲视频聊天,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开心事。父母有时也会闹别扭,王训洲就在电话里做起“和事佬”。

“他是个暖男,什么都替别人考虑,有这样一个儿子,我知足。”谈到王训洲,母亲周永华说着说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泪水,是因为感动;笑容,是因为幸福。周永华说,一路走来,带给自己温暖的还有社会的关爱:“9年治病花了大几十万元,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学校、村委会、爱心团体都给我们捐过款,没有他们,我们撑不到今天。”

陈士金100元、张永如200元、赵树得200元……在王训洲家中,保存着一个记录本,9年来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都记录在册。王训洲告诉记者,这9年,自己从没觉得苦,因为父母的爱让他温暖,社会的爱给他力量。

■融媒体记者 王 舒 何 弦 郭敏杰 杜勇清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