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推动国际重要湿地履约、高标准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高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化……2023年,我市实现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创建目标,成为我省20年来首个、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首个国际重要湿地,为淮安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现白马湖生态经济化作出有力探索。
白马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淮安市区东南约30公里处,核心控制区320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东线过境湖泊、江苏省十大湖泊之一、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保护湖泊之一。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目前建有三大核心景区,分别为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向日葵的故事景区和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建立系统的湿地公园规划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迫切需求。为此,市白马湖办全面参与协调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主动配合沿湖县区完成“三区三线”成果划定,并通过国家审核,成功将白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13平方公里创建范围内基本农田全部调出,确保白马湖片区重点项目用地空间得到保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江苏省淮安白马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开展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等多个专题规划编制,形成《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成果。
2023年6月4日,白马湖湿地正式跻身国际重要湿地行列,湿地履约正式启动。积极开展林业专项资金争取工作,保护和恢复项目上报入库;白马湖湿地修复被省林业局推荐为江苏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并获评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为高质量推进白马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我市在白马湖开展清水入湖、退圩还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和栖息地修复五项重点工程,自然湿地面积增加692公顷,恢复和扩大了白马湖的有效滞涝容积,正常蓄水库容增加至1.05亿立方米;恢复了开敞水域、深水区、浅滩区、草本沼泽、滨岸带、小型岛屿等多种湿地生境,生境异质性提高,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持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湿地水质常态保持三类水标准,真正发挥南水北调“清水走廊”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改善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野生动植物繁育,相较于退圩还湖前,生物多样性逐年增加,内有维管植物316种,比创建前增加165种;底栖生物58种、鱼类68种、两栖爬行类22种、兽类14种;共发现鸟类210种,比创建前增加79种。
不久前,来自淮师一附小的同学们和淮安市“六个同行”生态环保志愿者在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亲近自然 保护环境 白马湖湿地生态研学行”公益活动。在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六个同行”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了湿地科普知识和鸟类保护情况,同学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更直观地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知识。在湿地公园内,志愿者们带领同学们使用观鸟镜观测鸟类,在现场讲解野生动物救护、环境清洁等知识,使同学们感受到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环境的宝贵。
近年来,市白马湖办进一步加强湿地宣教合作,逐步形成湿地科普研学品牌,成功举办世界湿地日宣传、湿地主题书画展、少儿绘画比赛、走进湿地小精灵、鸟类放飞等系列活动,科普宣教途径更加多元高效。2024年伊始,白马湖成功入选省生态环境系统2023年度“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白马湖湿地酒店投入试运营,白马湖生态价值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显现。
2024年,市白马湖办将立足发展实际,充分倾听民声民意,紧紧围绕“321”中心工作,即“高质量推动国际重要湿地履约”“高标准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高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化”三条主线,完善《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白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两项规划编制,细研“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碳储量研究”一个课题,重点推动湿地履约、保障度假区建设、完善规划体系、实现生态价值等四方面工作。
市白马湖办将秉承“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努力将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知名国际重要湿地,淮安乃至全省生态价值实现的绿色高地。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赵启瑞 王 昊 通讯员 丁 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