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4岁的赵庆生是一位热爱文学的老者。退休后,他通过诗、词、曲、赋、联、汉俳等多种文体创作了2000多首(篇)作品,以此讴歌伟大的新时代。此外,他还深入民间采风,发掘人文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千年古镇河下的历史文脉,并在此园地耕耘不息,乐而忘倦。
翻阅赵庆生诗文选集《兰圃一叶》,有的在歌颂伟大新时代,有的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则在赞扬努力奋斗的模范人物。他在《驱车天安门前》一诗中写道:“清风浩荡长安道,不尽车流有序行。鼎盛繁荣王府井,庄严肃穆紫禁城。巍巍华表擎天柱,耸耸丰碑动地旌。玉石栏杆连御路,江山锦绣九州宁。”在《贺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诗中写道:“风萍食野鹿呦呦,日出东方耀五洲。一握青蒿能济世,二升清水也除忧。千年疟疾克星至,百草当归良剂庥。试药亲身成巨擘,葛洪含笑在罗浮。”
为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赵庆生反复研读、推敲,创作了《组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诗共12首,每首两句28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如他在组诗《爱国》中写道:“开天辟地为盘古,五帝三皇是祖先。一脉相承连血肉,情维热土继明贤。”组诗发表之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扬和肯定,并被社区、学校、企业等大量采用,在宣传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创作了多篇歌颂祖国的现代诗和散文,发表在多家报刊上。
近年来,赵庆生经常走街串巷,寻遗迹,访老人,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在《淮海晚报》等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2022年,赵庆生撰写的《通过古诗看新城的历史》在《淮海晚报》刊登后,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赞扬他用古诗文佐证淮安新城的研究方法。赵庆生介绍,淮安新城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南宋乾道年间进士王清叔作诗《淮安州》:“平野围淮甸,双城入楚州。喉襟关重地,鼓角动边楼。”通过翻阅史料、反复推敲,赵庆生认为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是典型的“淮甸”,加之淮安周围没有高山,又是典型的“平野”,刚好印证了这句“平野围淮甸”。而“双城入楚州”则明确了楚州当时有两座城,即老城与新城,又处于宋金两国的边关重地,是咽喉要地。由此,赵庆生推测:淮安新城的修建年代是宋代而非其它年代。这一推测得到了多位文史专家的认可。
多来年,赵庆生通过阅读史料和寻找民间历史文化,撰写了《汪廷珍传奇》《一人巷的故事》《菠菜烩豆腐的传说》《一副楹联》以及《运河赋》《淮安赋》《龙光阁赋》等文学作品。
2020年春,赵庆生撰写的散文《重走河下估衣街》一经发表,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河下的居民找到他,希望他多写一些有关河下的人文历史,把古镇乡愁留下。同时,生长于河下的蔡国华、方向东等人找到赵庆生,自愿和他一起为传承河下的历史文化而共同努力。于是,旨在“讲述河下故事,抒写河下文章,唤醒河下记忆,描绘河下未来”的《河下往事》编辑部诞生。
河下古镇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老淮河留下的“痕迹”,后又得益于里运河的开凿,于明清时期迎来鼎盛。相传,这里曾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3座牌坊、55座寺庙,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之一。2015年10月,河下古镇作为周恩来故里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赵庆生和他的伙伴们常常奔走于各条街巷,拜访老者,追溯历史,用诗文、影像等多种手法,积极展现古镇的人文历史。至今,他已编辑出版图书《河下往事》2册,编发文稿200多篇,制作《河下之声》30多期。“这几年,通过和同伴们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河下文化遗产,既加深了我们对古镇千年历史的了解,又调动了当地居民传承历史文脉的积极性,同时还留下了大量河下及淮安的历史史料,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赵庆生感慨道。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通讯员 徐怀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