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一段时间,8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赵殿友就会翻阅曾经作战获得的证书。这些已经泛黄的纸不仅承载着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老人一生的珍藏。“大顺子,还愣着做什么,赶紧把枪上满膛去城墙,这次小日本一个也跑不了。”每每翻到让老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时,赵殿友的耳边仿佛能响起冲锋号和战友的声音。“只要国家召唤,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照样能扛起枪来上阵杀敌!”时至今日,耄耋老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
14岁跟着党打鬼子
入夏后的黄码镇,温柔静谧。走进赵老家中,他正安详地坐在轮椅上倚窗而望,若有所思。作为一名老人,他的身躯日渐佝偻苍老,人看上去平淡无奇;作为一名抗战老兵,他的眼神沧桑坚韧,似乎在诉说着他曾承担起一场民族的救亡壮举。
赵殿友是地道的淮安人,生长在清浦区黄码镇,于1928年出生。就在他刚满月时,他的父母离开人世永远地离他而去。那一年,赵殿友开始了与亲戚相依为命的生活。
1937年7月7日的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那时候,全中国到处充斥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力气息。“作为一名年轻的小伙子,就应该保家卫国。”赵老拍拍胸脯斩钉截铁地说道,昂首挺胸的姿态仿佛回到了当年。
1942年,14岁的赵殿友决定离开家乡,去当兵打鬼子。由于当时年纪还小,加上部队的枪支弹药并不充足,当时组建的新四军淮宝支队并不愿意留下赵殿友。但是,赵殿友却铁了心肠,认准了共产党,发誓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既然做不了战士,那就先从简单的司号员开始做起,然后再向战士奋进。”赵殿友顺利成为了部队里的司号员。
经过两年战争的蹉跎,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的决战期,16岁的赵殿友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新四军,并于当年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被提拔为少尉炮兵排长。
战马带他死里逃生
1945年解放淮阴、淮安战役,是新四军在苏北抗日中的最后一战。赵殿友随着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黄克诚的军队,来到自己的家乡淮阴(现在的淮安)。
此时的赵殿友跟随部队已有三个年头了。三年期间从未回过一次家的他,在战争的洗礼中,他的脸庞早已褪去稚嫩的模样。当时家乡的父老乡亲并未识出他来,直到他大喊了一句“我是大顺子啊(赵老的小名)”,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英雄归来了。
后来,赵殿友相继还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辽沈战役打到淮海战役再到渡江战役,他一个也没有落下。
令赵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还是司令部的通讯员、团长的警卫。有一天,他骑着一匹白马,独自前往给首长送电文的过程中,遇到敌人的伏击。赵殿友的腿部不慎中弹,从马上摔了下来,马也负了伤。
赵老回忆,就在他疼痛得快要昏迷的时候,感觉好像有人在背后拱他。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原来是那匹白马在触碰他。随即,他使出全身力气,抓起缰绳,爬到马背上,整个人趴在马背上。就这样,在白马的一路狂奔下,他被白马带回了营地。到达营地的那一瞬间,他没能撑住,直接从白马身上摔了下来,昏迷了好多天。而白马却因为身负重伤不得治,不久便离开了他。
说到这里,坐在一旁的赵老的小儿子赵扣林告诉记者,每每提及此事,父亲就会说:那是三国中的卢马,通人性,带着他死里逃生。
退伍回乡贡献力量
1956年,赵殿友退伍了。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知道和平的可贵,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赵扣林说:“小时候,我们问父亲,您的腿要不是因为在战场上受伤了,在部队里说不定还能有更高的成就。”赵老却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们,退伍后组织曾打算安排他去河南省监狱农场任职,但当时的他却想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便拒绝了。文化程度不高的赵老总是对儿子说,喝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能忘党恩。
后来,赵殿友的战友们也相继离开了部队,有的跟鬼子打仗、有的跟国民党打。“当年随着陈司令、粟司令,从涟水到孟良崮,围着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全歼他们,但成排的战友倒下了。我的命算硬的了,所以啥都不想,很值了。”赵老轻声道。
赵扣林告诉记者,父亲一天天老去,尽管思绪没那么清晰,说话时间没那么久,但每当大家聊起抗战,拿出父亲曾经获得的那些勋章、证书时,他的精神就变得异常活跃,稍稍佝偻的身体以及脸上的皱纹便会一同舒展开来。
也许这是属于赵老的荣誉,承载着赵老一生的记忆,潜意识里他对自己战争年代的生活一直都记忆深刻。今年年初,赵殿友因病住院。“住院期间,有天晚上,护士们在睡觉,他就自己起身下床,看着周围的病友,走到门口大喊:‘这个人负伤了,赶快送到后方。’这也是后来护士学给我们听的。”赵扣林告诉记者。
爷孙三代保家卫国
如今,赵老的晚年可以说是羡煞旁人,膝下育有四儿三女,而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就是10岁大的重孙子。每到逢年过节,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是赵老最开心的时候。
“我爷爷当过兵,我大伯也当过兵,我是他们的子孙就应该像他们一样,好男儿志在四方嘛!”今年20岁的小孙子,是小儿子赵扣林的独子,也已入伍。“我们赵家三代都保家卫国了。”赵老激动地说。
原来,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赵殿友的大儿子也顺利参军,进入部队保家卫国,曾参加过越南战役,任炮兵连长,复员回家后从事财务工作。同样这样的光荣传统又传到小孙子身上。这种军人的英雄本色也许是留给赵老、留给这个家庭最深沉的回忆。
看着赵老弯曲的腰背,曾经挺立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沧桑的眼神穿越了历史的烟云却仍不失坚韧和希望。如今,老兵在慢慢凋零,但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
临走前,记者提出合影留念,腿脚不便的赵老固执地要求穿上军装照相。他戴上那些有历史烙印的军功章,抬起已经不是很灵活的手臂,敬了个礼,迎着夕阳的余晖,定格在照片中的微笑显得格外和煦。(记者 韩雅惠/文 袁 文/图)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
上一篇:戴光裕简介
下一篇:严谨务实拓苏南吴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