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洪泽湖的浩渺烟波里,在大运河的千年流淌间,淮安大地始终激荡着一曲凡人英雄的壮歌。
见义勇为英雄,淮安永远铭记。清明前夕,淮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走访组一行辗转五百公里,走访慰问烈士王士军、周霞、刘兆伦、胡松、罗安富、何国成、乔军的亲属,为烈士家人带去了深深的感谢与祝福,体现了淮安这座城市的爱与温度,传播了匡扶正义、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正能量。
3月19日上午,在烈士王士军父亲家中,王士军的遗照和革命烈士证明书静静地摆放在电视柜上,父亲王锡明轻轻擦拭着照片,嘴里呢喃着对儿子的思念。
1995年8月3日凌晨1点30分左右,一名持刀歹徒闯入原清浦区解放新村王某家中实施抢劫。在岳父家就寝的王士军被呼叫声惊醒,他顾不上穿鞋,立刻冲了出去。此时歹徒企图翻墙逃跑,被王士军抓住头发按倒在地,歹徒挥刀向他的胸部、颈部、左眼、腹部等部位连刺7刀。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王士军紧紧抱住歹徒不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歹徒被赶来的群众抓获。王士军终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8岁。
30年过去了,王锡明的白发如霜,但提及儿子的英勇事迹,眼中仍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是我收集的关于儿子的新闻报道,每一份报纸我都收藏着。”王锡明说。
翻开这些报纸,每一篇文章都记录着王士军的勇敢与无私。1995年8月9日《淮海晚报》头版刊发《你是一个好人——追忆勇斗歹徒壮烈献身的王士军同志》,1995年8月10日《淮阴日报》头版刊发《热血铸就正气篇——记勇斗歹徒壮烈牺牲青工王士军》,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王士军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抓贼、救人、劝架,送病人到医院求医,为他人修水电……凡是力所能及的,王士军都尽心尽力做好。这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见证了一个英雄的永恒光辉。
烈士何国成救人时已是54岁。2005年3月20日下午4点,他在涟水闸河堤边摆摊时,看见一名男童不慎滑落河中,他没有犹豫,连衣服都没脱,就从闸塘南岸跳入水中,奋力游向落水儿童,试图将其救起。然而,由于河水湍急,浪高水深,何国成抓住孩子后,还没来得及施救,就被一个浪头打到闸塘北岸,紧接着又被第二个浪头卷入水底,不幸牺牲。
“哪有人看见孩子落水不救的。”3月24日上午,在涟水县朱码镇何国成儿子家中,烈属卢志芹动容地说。谈及丈夫救人的事迹,卢志芹眼中泪光闪烁,声音哽咽。她回忆,何国成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那天,他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只为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英勇行为却深深感动了所有人。
“父亲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为他感到自豪。”儿子何中林说,每年清明扫墓时,他都会带着孩子去祭拜,讲述父亲的故事。施维国和张文明是何国成的邻居和同学。“小时候,我们一起在东风小学上学,后来也一直相处,他是个忠诚老实的人,邻居有事他都会帮忙。”两人回忆道。
很多烈属在亲人牺牲后继续用行动诠释英雄崇高品质。烈士周霞牺牲时刚12岁。2001年7月1日下午,两名孩童在淮安区顺河镇崔周村村部前的水塘内游泳,由于水性不好,滑到水塘深处后两人一直往下沉,情况十分危急。见此情景,重感冒三四天的周霞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用力顶托已没入水中的孩童。把两名孩童推到岸边后,她因体力耗尽沉入水底。
3月18日上午,走访组在周霞父亲周大顶家中看到,院子打扫得很干净,屋前有一畦菜地,周大顶正在编织螺蛳网。“螺蛳网5元一个,我和老伴一天能挣100多元。感谢你们来看我,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但我感到很有希望。”周大顶说,夫妻两人的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一儿一女目前在苏州生活,再过两个月孙子就要出生了。
18日下午,走访组又来到烈士罗安富家中。“日子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走访组成员问。走访组的到来让罗安富的妻子李桂花十分高兴,笑着给走访组搬来凳子,倒上茶水。“日子过得还不错,去年刚装了心脏支架和起搏器,身体还在恢复中。”李桂花说。2001年10月7日下午3点左右,罗安富在涟水县城南工地做工时,听到附近河道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他当即脱下外衣,跳入两米多深的河水中展开施救。最终,落水者成功获救,罗安富却因体力不支英勇献身。
罗安富牺牲的那一年,女儿罗美玲19岁、儿子罗刚16岁。“得知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和弟弟无比痛心,感觉家庭失去了依靠,没了主心骨。但我们又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感到骄傲,我常跟孩子们讲,要努力学习,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外公一样。”罗美玲说。
“我们每年都会上门慰问见义勇为烈士家属,实地了解他们家庭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让见义勇为精神在安东大地发扬光大。”涟水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郭跃全说。
临走时,李桂花一直把走访组送到路上,不断对走访组表示感谢。“谢谢你们一直惦记着我们,我们会好好生活的。”李桂花说。
1994年7月31日下午,淮阴区吴集镇新园村一户居民家中突发火情,32岁的刘兆伦听到呼救后,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抢救出粮食等重要物品。然而,一根烧断的电线搭在一辆自行车上,当刘兆伦拖拽自行车时,瞬间被电流击中。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刘兆伦仍不幸牺牲。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刘兆伦牺牲时,他的妻子蒋玉珍31岁,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6岁。丈夫去世后,蒋玉珍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岁月如梭,蒋玉珍至今依然对丈夫的英勇行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现在,我们与被救助者一家关系很好,从来没有怨恨人家。”她表示。
3月19日下午,在烈士刘兆伦家中,满墙的奖状吸引了走访组的目光。“那是我女儿和儿子的奖状,女儿今年高三,儿子今年初三,两人都在市区读书,成绩还不错。”刘兆伦儿子刘永全说,妈妈以前很辛苦,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日子有了新盼头。
“乔军走了2年了,我们还是很想他。”3月21日上午,在烈士乔军家中,其母亲李翠平与妻子万小娟一说起乔军,还是止不住地落下泪来。2023年6月3日下午,乔军途经盱眙县某水库时发现一少年落水遇险,他不顾水流湍急,跳入水中奋力游到少年身边并将其向岸边托举,因离岸边太远,乔军体力渐渐不支,游到一半两人就开始慢慢下沉。危急时分,乔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少年托出水面推给前来参加救援的盱眙县穆店镇龙王山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刚。在随后赶到的救援人员帮助下,王志刚和少年被救上岸,而乔军却因体力耗尽不幸牺牲。
“乔军牺牲后,我每天都是懵的。”万小娟说,现在大儿子知道了爸爸救人的事,经常说自己也要做好事。“我想把母亲照顾好,让孩子成人,这便是对乔军最好的纪念。”万小娟红着眼眶说。“上次被救的孩子来家中看我,我一直和他说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以后做一个造福社会的人。”李翠平说,两年来,社会各界对他们家的关心和帮助从未停止,“我们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会好好生活,乔军也会替我们高兴。”
“谢谢你们来看我。”3月20日下午,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烈士胡松的家中,其母亲芦宝侠感动地说。二十几年来,淮安市、县两级见义勇为基金会一直与胡松烈士的母亲芦宝侠保持联系,关心照顾烈士家属,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
2004年6月5日,和家人一起跑船的胡松在淮河主航道盱眙县境内某处看到有船只侧翻,他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河中成功救起两名落水群众。最终因体力不支,胡松沉入水中,英勇牺牲。“会水的人救人天经地义!我们行船人教孩子:活一世就要做有用的人、有力量的人。”芦宝侠说,胡松是他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也是她最疼爱的。从小胡松就十分懂事,曾多次下水救人。
一路走来,走访组发现,每户烈士家庭都是窗明几净。这些家庭以向阳而生的姿态,将见义勇为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在方寸之地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年清明前夕,全市共慰问见义勇为烈士、牺牲人员家属23户,发放慰问金26.7万元。
■融媒体记者 陈 帅,通 讯 员 吴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