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近年来,淮安区施河镇以成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试点工作为抓手,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开展民生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村企共建等,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不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小服务”撬动“大民生”。成灌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以“小服务”撬动“大民生”,从细节处彰显为民服务理念。春节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元压岁钱,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个性化分药服务,做到村中吊唁全覆盖(一般农户补助400元、困难户补助500元)。“爱心菜园”搭建志愿帮扶桥梁,确保相关人员定期获赠新鲜蔬菜;“爱心理发室”每月为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爱心手工坊”免费开放仿真花制作空间,带动农村妇女和老年人在家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这些充满爱心的服务小站点,不仅增强了村民幸福感,更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小积分”激活“大文明”。“理润民心”“艺彩流光”“乐享悦读”等8支志愿服务队长期活跃在成灌村,通过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村民心中。志愿者参与活动后,根据活动时长获得相应积分,记录在“文明积分存折”中,可兑换社区爱心超市抵用券。此举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让文明实践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小融合”孕育“大活力”。成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百斯特农业生态园共同打造研学旅行路线,将农事体验、传统文化教育、环保理念传播等元素融入其中。与“家乡美直播间”联合开展乡风文明直播活动,“拒绝天价彩礼”“百善孝为先”等主题短视频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利用直播平台推广农产品,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宣传乡村文化。 施河镇以“小”破题、以“实”落脚,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既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又成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绘就了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和谐共治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 范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