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去年种的小麦是‘淮麦268’,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小麦亩穗数从上一年的不到40万提升到45万左右。”近日,淮阴区三树镇种植大户、惠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久成说。
今年是张久成在三树镇从事种植业的第16个年头,由于擅长科学种地,周边的农户都称他为“田管家”“土专家”。其实,在2009年以前,张久成在淮阴区水利局农田水利试验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改变发生在2009年秋收时节。他看到村里几名合伙购买手扶拖拉机的村民,因农机使用问题争执不休。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决心运用科技来改变农村的生产状况。于是,他卖掉城里的房子,辞掉工作,揣着30多万元,买了15台手扶插秧机,成立了惠丰农机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十余户农户签署了合作协议,整合的土地面积不足24亩。张久成秉持“再少也得干出样子”的想法,带着社员深入田间,开展测土配方、精量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他白天扛着仪器下地,晚上挨家挨户计算账目,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向有经验的专家和种植大户请教。那一季水稻收割时,亩产比往年多了100公斤,成本却降了100多元。
示范效应随后显现,周边的农户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入社农户从15户增加到300多户,服务面积从24亩扩展到如今的上万亩。服务规模逐渐扩大,让张久成意识到必须走高效农业之路。于是,他积极参加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与市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稻麦的市场行情不好把控,我只能在亩产上下功夫。农技专家建议我从选好种子入手,加上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张久成说。在专家指导下,他引进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68”,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值500多万元,增收超80万元。不久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几位农技专家专门到张久成的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并就提升小麦产品附加值等关键问题提供指导建议。
目前,惠丰农机合作社已拥有社员数百人、机械设备200多套,其托管服务覆盖淮阴区8个镇街,惠及农民上万人。合作社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为当地农民创业就业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凭借这些突出贡献,张久成荣获2023—2024年度“淮安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就业带头人”称号。这位耕耘在乡村田野中的“80后”新农人,正用科技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时代的“丰收故事”。
■记者 吴家婧 通讯员 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