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丫头,这是我3个月来洗澡洗得最舒服的一次。”日前,“90后”助浴师黄青青帮助李奶奶完成洗浴后,老人称赞道。
如今,助浴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兴职业快速崛起。新一代从业者凭借创新思维与专业技能,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生活照料向品质化、个性化服务升级,既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更开辟了职业新赛道。
“为卧床爷爷解决洗澡难题”的初心,让黄青青成为一名助浴师。如今,她的团队有助浴师4人,每月平均服务近20名老人,服务项目包括洗头、搓背、理发等,单次收费198—268元。
黄青青介绍,老人洗澡看似简单,其实“门道”颇深。服务人员需携带充气澡盆、一次性浴袋等10余种专业工具,洗澡前先给老人测量心率、血压,修剪指甲,整理头发;洗澡时要细心、耐心,更要确保安全,比如翻动老人身体时要缓慢、注意角度,先扶哪里、再扶哪里、怎么固定姿势,都有讲究。“除了帮老人洗澡,我们还会搀扶老人散步、跟他们聊天。”在黄青青看来助浴师也是“治愈师”。
统计显示,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如助浴师这样的养老新职业成为刚需。具体到淮安,我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已达1.15万人,其中4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30%,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认知障碍护理师等新职业群体正在形成。
银发经济从“生存型养老”向“生活型养老”转型,催生出年均增速超15%的市场空间。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当前养老行业面临双重痛点。一方面,助浴师、评估师等新职业缺乏统一标准,如长期照护师与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在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上多有重叠,缺乏清晰界定,导致人才培养与使用较为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伺候人”的刻板印象让不少年轻人对养老行业望而却步。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超300万,且从业者中专业院校毕业生占比不足10%。
我市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去年招聘20名助浴师,试用期流失15人,最长的干了47天。”这种流失背后是三重挤压:劳动强度上,助浴师体力消耗大;薪资待遇上,初级助浴师月薪低,且缺乏职业晋升通道;职业认同上,有从业者坦言自己常常被误认为是家政员。
黄青青建议,参照护理师职称体系为养老新职业建立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机制,通过薪酬提升、荣誉表彰等措施,改变“脏累苦”的职业印象。
为加大养老服务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制定系统性政策措施。其中,在提升人才素质能力方面,要求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加大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事实上,淮安对养老行业的引导实践已初见成效,先后出台养老护理人才岗位津贴、持证补贴和入职补贴政策。同时,依托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学校,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纳入免费培训范围,每年县区级开展超过2000人次的初、中级技能培训,市级开展超过100人次的高级技能培训,对所有养老护理人才均开展线上培训。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刘晓菲说,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该校积极与知名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确保高质量的教学与实习,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养老服务机构,形成了从驻点学习到基层服务、再到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积极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组建校企“双师”队伍,为行业输送“用得好、留得住”的养老人才。
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淮安正通过产教融合、标准引领和社会动员,让养老新职业从“小众选择”走向“主流赛道”。
■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