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寻常的物件 不寻常的时代记忆

寻常的物件 不寻常的时代记忆

发布时间: 2025-08-14 10:26  关注度:254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运河的风,拂过淮安的街巷里弄,也拂过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在这里,一些寻常物件承载着不寻常的时代记忆——一沓泛黄的粮票、一杆磨亮的老秤、一张通往远方的车票……它们是百姓生活的岁月印记,更是时代长卷的生动注脚。

运河的风,拂过淮安的街巷里弄,也拂过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在这里,一些寻常物件承载着不寻常的时代记忆——一沓泛黄的粮票、一杆磨亮的老秤、一张通往远方的车票……它们是百姓生活的岁月印记,更是时代长卷的生动注脚。

从凭票供应到生活富足 一沓票证

75岁的胡永明住在运河边,家里珍藏着一些旧钞票和旧票证,旧票证包括全国通用粮票、江苏省地方粮票、清江市食油券、淮阴市居民煤票供应证等。在他眼中,旧钞票和旧票证承载着全家人的记忆。

“小时候,吃饱穿暖、屋子不漏,就很满足了。”胡永明回忆道。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物资紧张,买东西不仅要花钞票,有时还必须有票证。15岁时,他一个月可领取27斤粮食、半斤豆油、半斤猪肉,这些物资都是凭票供应。后来,物资供应越来越充足,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物资票证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胡永明还记得,自己参军19年间,每月的补贴从6元、7元、8元,涨到52元、60元、70元,最后涨到127元。这一连串数字,是时代发展变化的生动注脚。1986年,胡永明离开部队,回到了家乡淮安,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月工资89元。当时,胡永明一家和很多普通家庭一样,生活俭朴,山楂糕、茶叶蛋这种如今轻易就能吃到的食物,那时却是逢年过节宴请亲朋好友时才能吃到的食物。

如今,退休后的胡永明过上了幸福生活。“吃的、穿的,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他高兴地说。作为一名党龄56年的老党员,他主动加入社区银龄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家门口”,服务群众,每年还会和老伴一起慷慨解囊,帮扶困难邻居。

从生计所系到文化传承 一杆老秤

67岁的古连俊,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花街守着祖传的“百年秤店”。

1986年,20多岁的古连俊进入淮阴衡器厂,在车间制作杆秤。几年后,他被调到衡器厂花街门市部,制作销售杆秤。古连俊回忆,在那个年代,杆秤是生意人的“饭碗”,几乎人手一杆,门市部制作的杆秤供不应求。厂里两个车间也同步制作杆秤,全厂一年销售上万杆秤。20世纪90年代企业改制,古连俊下岗后承包了花街门市部,继续制作销售杆秤,成为首批个体户。90年代末,电子秤的普及让杆秤销量锐减,古连俊店内的货架渐渐被各式各样的电子秤占据。

让古连俊欣慰的是,如今杆秤并未消失,而是被赋予了一种符合时代的新用途——精致小巧的铜质杆秤,配上“称心如意”等祝福语,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新颖礼物。最近几年,仍有不少人为了杆秤走进他的店里,其中有认识数十年的老顾客、外地慕名而来购买杆秤的爱好者和专程走访学习杆秤技艺的学生。古连俊说,虽然杆秤卖得不如以前了,但他家的生活却越来越好,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改革开放亲历者,他守护的老手艺,如今已从必备工具蜕变为文化遗产。

从“行路难”到“通天下” 一张车票

“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可那时候出趟门太难了,去北京看天安门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70岁的罗天鸿说。

罗天鸿是土生土长的运河岸边人,往上数五代都住在市区“娃娃井”附近。他回忆,20世纪70年代,运河边的居民买菜,要跑到三四里外的大闸口菜市场,脚下踩着坑洼的土路,遇上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深一脚浅一脚,还会溅一身泥。1985年,罗天鸿去上海出差,坐了1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车厢里人挤人,很多没有座位的乘客只能站着。“那时出门难,出远门更难,跨省去外地,得提前半个月规划路线。”罗天鸿说。

今年,退休后的罗天鸿圆了当年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梦,而且是说走就走。当过兵的他和几位老战友相约,先坐高铁前往江西井冈山“会师”,一起追寻红色足迹;随后又北上去北京。罗天鸿在手机上轻松操作就订好了火车票,他感慨:“真没想到,如今从淮安东站坐高铁前往井冈山,只用了7个多小时,比当年我去上海花的时间还少。”

后来,罗天鸿还坐着飞机,去了新疆、西藏,看了更远的美丽风光。看着家乡通了高铁、建了机场,罗天鸿自豪又高兴地说:“当年不敢想的距离,如今一张票就能抵达。”

■记者 秦艳艳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