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乡村振兴与人口老龄化双重背景下,淮安以“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为核心,深耕乡土社会熟人网络,以机制创新激活“邻里相帮”的传统基因,构建起多元协同、可持续运转的互助养老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互助养老新路径,让“老有颐养”从愿景变为生动实践。
“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块短板,而空巢独居老人则是农村养老应关注的重中之重。”市民政局养老处处长牛亚林说,我市将改造提升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和互助养老睦邻点、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机制等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互助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
清江浦区京南社区的“三社联动”模式,为城市近郊农村社区养老提供了范本。该社区联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志愿者,定期开展义诊、免费维修、助餐送餐等服务。68岁的独居老人张大妈每周都能收到社区网格员送来的降压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还每月上门为我测量血压,他们就像家人一样,什么都替我们想到了。”张大妈说,社区还会安排春节剪纸、元宵节品汤圆等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在淮安区流均镇合心村,“友邻旧好互助偕老”模式温暖了留守老人。这个劳动力输出型村落,87.5%的常住人口是60岁以上老人。村委会利用闲置校舍建起互助养老睦邻点,由老党员、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理发、助浴、上门助餐等服务。“年轻时互相帮衬,老了更该搭把手。”该村62岁的志愿者王大妈每周3次为91岁的失能老人李大爷送饭。不仅如此,该村还推出积分兑换机制,志愿者服务时长可折算成未来的服务或物资奖励,形成“今天帮人、明天人帮”的良性循环。
党建引领是淮安互助养老的“定盘星”,通过党组织牵线,政府、村委、志愿者、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探索可持续的农村养老路径。
洪泽区朱坝街道袁集村创新实施“三级负责+五人队伍”机制,村党总支书记总体负责,村干部分片包干,由村干部、服务队员、村医、子女、邻居组成的“五人队伍”,将联系方式贴在老人家中,确保诉求“一键直达”。91岁的岳大妈子女不在身边,邻居袁大爷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买菜、缴水电费、寻医问药样样包办。
“墙上贴着服务电话,可真遇到事,喊一声邻居比打电话还快。”岳秀珍笑着说。村里还通过“好人榜”宣传孝老典型,让互助养老蔚然成风。
涟水县保滩街道周集村则以“党建+志愿服务”激活内生动力。村党总支书记牵头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头定期走访空巢、失能老人。村里整合卫生室、文艺队等资源,每年开展体检、文艺演出等,让585名老人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党员走在前,群众跟着干,养老这事就不难。”周集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说。
可持续的机制设计,是淮安互助养老长效运转的关键。从资源整合到积分激励,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互助”从自发走向规范。
盱眙县天泉湖镇王店社区的“民政服务站”,将专业服务与邻里互助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的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助浴、助洁服务,邻里互助队则负责日常探访。60岁以上老人参与服务可获5—20分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78岁的志愿者陈大爷说:“帮人干活还能换东西,大伙儿的积极性高着呢。”流动助浴、送餐上门等专业服务,更补齐了农村养老的服务短板。
金湖县戴楼街道牌楼村投入22万元升级互助睦邻点,设置日间照料室、助餐区等功能区,最少花2元钱就能用餐。村里的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需求,为高龄老人修剪指甲、代购物品,开展19场健康义诊、16场文化活动。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有效减轻了老人负担。
如今,淮安的互助养老模式已经从试点逐渐推广开来。一张张互助网络正在织就,让农村老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场发生在乡土间的养老变革,正以温暖而坚实的笔触,书写着“幸福养老”的民生答卷。
■记 者 左文东,通讯员 续文念 周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