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模范 > 孝老爱亲五十载 她用坚守成就不凡——记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杜秀兰

孝老爱亲五十载 她用坚守成就不凡——记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杜秀兰

发布时间: 2025-10-22 09:30  关注度:277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半个世纪的陪伴,诠释了一句承诺的千钧重量;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却以润物无声的付出,让人间至善的温情在乡邻间流淌。她就是淮安区漕运镇新兴村梁庄组村民、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杜秀兰。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半个世纪的陪伴,诠释了一句承诺的千钧重量;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却以润物无声的付出,让人间至善的温情在乡邻间流淌。她就是淮安区漕运镇新兴村梁庄组村民、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杜秀兰。

image.png

风雨中的“顶梁柱”

1954年,杜秀兰出生在新兴村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兄妹四人,大哥杜明洲自幼因病双目失明。为了让哥哥有人照料,父母曾琢磨着让三个女儿中的一人留在家里。一番沉默后,杜秀兰攥着父母的手说:“我留下,在家务农,照顾哥哥。”那时的她或许想不到,这句承诺会成为她此后50多年的人生“主线”。

20岁那年,那句承诺的分量骤然增加,压在她的肩头——父母接连离世,姐姐、妹妹先后嫁出,家里只剩下失明的哥哥和她。后来谈婚论嫁,杜秀兰对未来丈夫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带着哥哥一起过。婚后,丈夫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杜秀兰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白天扛着锄头下田种庄稼,傍晚回家给哥哥端水喂饭、洗衣擦身,还要辅导儿女功课。

“这么多年,全家的一日三餐、缝补浆洗,全靠她一个人。她的苦,我们都看在眼里。”邻居许文兰提起杜秀兰,眼眶不由得湿润了。鲜少有人知道,杜秀兰患有心脏病,长时间劳累就会胸闷气短,每次发作都要靠药物缓解,但她从来没有在哥哥面前说过一句苦,也没在子女面前喊过一句累。

岁月里的“向阳花”

杜秀兰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一家几口的生计全靠丈夫务工和几亩田撑着,可她从没动过“丢下哥哥”的念头。为了让丈夫安心打工,她主动揽下所有家务,哪怕心脏病发作时浑身冒冷汗,也会先把哥哥的饭菜热好,再偷偷吃药;儿女长大后外出工作,她总在电话里说家里一切都好,却把他们寄来的生活费悄悄存进银行。“孩子们在外打拼不容易,我能省就省点,别给他们添负担。”杜秀兰说。

有一次,杜秀兰刚吃完药,年幼的孙子突然发起高烧,额头烫得吓人。她顾不上自己胸口疼痛和天黑,抱着孙子就往几里外的村医家跑,一路深一脚浅一脚,跑得气喘吁吁,直到村医诊治后孙子退了烧才松了口气。这件事,她没跟远在外地的儿子、儿媳提半个字,还是邻居看不过去,偷偷告诉了他们。面对子女的埋怨,杜秀兰只是笑着说:“多大点事,我能处理好。你们要是分心了,工作出了差错,那才麻烦。”

多年来,哥哥偶尔生病住院,家里急着用钱,杜秀兰宁愿自己多扛几袋粮食去卖,也极少主动向子女开口。在她眼里,家人的安稳比什么都重要。她就像一株向阳花,把所有的风雨都挡在身后,只把温暖的笑容留给身边人。

邻里间的“热心肠”

“她这个人心善、公正,我们都服她。”在新兴村,杜秀兰不仅是孝老爱亲的榜样,也是邻里口中的“热心肠”。提起杜秀兰,村民们一致称赞。早年村里通电话的人家少,她主动把家里的电话供乡亲们免费使用;邻居想吃面食但家里没有面粉,她拿出自己家的面粉送去;有乡亲突发急病,她第一时间让丈夫骑上摩托车,送病人去镇上的医院……

“当年我家最难的时候,村干部给我送过救济粮,邻居帮我看过孩子、插过秧。人家帮过我,我不能忘了这份情。”杜秀兰总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在她看来,互帮互助从来不是单向的,别人给过她温暖,她就要把这份温暖变成更温暖的光,照亮村里每一个角落。

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杜秀兰用一双手托起了哥哥的人生,用一份坚守扛起了一个家,用一颗滚烫的心温暖了乡邻。那句“我留下,照顾哥哥”的承诺,已是深深刻在她生命里的信念,是她走过风雨、向阳而行的力量。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孙状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