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爱如 记者 毛宗俊
淮河向东流,一泻两千里。
运河水泱泱,上下两千年。
淮水之畔,运河之滨,
有一支钢铁的队伍。
怎能忘,风雨如晦沉疴在身只见壮士断腕于筚路蓝缕中一路披荆斩棘,
怎能忘,市场大潮沧桑几度唯有开拓创新于波谲云诡中一路斩关夺隘,
看今朝,构建和谐服务三农更是披肝沥胆于古道热肠中尽显大爱无疆,
他们就是淮安粮食系统的4000员工。
不会忘记“十一五”那刻骨铭心催人奋进的峥嵘岁月,
更加向往“十二五”那充满挑战志在一搏的每天每年,
让所有的风雨化作彩云朵朵,让所有的企盼变成累累硕果——这就是淮安粮食人对新的明天的憧憬与祝福……——题记
淮安,是一块富于革命传统的土地。
淮安,是一块富于改革创新的土地。
当“东方风来满眼春”时,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解放思想中敢于冲破樊篱,让一大二穷的淮安处处勃发无穷的活力。
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锐意进取中坚持科学发展,让曾经的运河之都在苏北大地重放璀璨的光芒。
当初冬的阳光遍洒万顷嫩绿麦苗的时节,我们走进淮安粮食系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淮安粮食人是怎样用他们的胆识和智慧,让老字号的国有企业冲出阴霾迎来生机,又怎样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托起淮安粮食事业金色的希望……
山重水复,我们别无选择
淮安是全国重点产粮地区之一,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几十年统购统销的老牌国有粮食企业同样患有“国企病”,摊子大、人员多、债务重的矛盾尤为突出。全市粮食系统共有国有企业285个,在职职工18191人;全市粮食购销企业资产总额32亿元,负债总额33.28亿元;库存周转粮与当时市场价相比形成价差潜亏1.36亿元;在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前,国家财政平均每年拨付淮安政策性费用5556万元,但明显不够弥补亏空。粮食企业在运转极度困难、职工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艰难地履行着保障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的职责。
无论是站在全国的高度,还是依据淮安的实情,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别无选择。世纪之初,市粮食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广洲代表局党组向所有与会同志部署全市粮食系统的体制改革任务,核心是围绕国有资本退出和减员增效两个重点。
在政企分开方面,充分发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运行能力,加强企业管理,抓住市场商机,努力搞活经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在主附营分离方面,建立新型的工贸一体、优势互补的企业协作关系,并对分离的附营企业实行出售、租赁、股份制等形式的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在职工身份置换方面,认真解决好职工身份置换和人员分流的问题,既帮助职工解决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衔接问题,又尽可能帮助他们组建起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或个体私营企业,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转换机制方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全面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制度,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上岗,促进粮食购销企业减员增效,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
迎难而上,粮企轻装前行
全面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淮安市粮食人努力奋起,积极行动,一条条得力的举措,让全市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走出“山重水复”,一大批粮食企业得以轻装前行。
市、县(区)局先后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分赴县(区)、乡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意见》,有力地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市局党委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和“不改不行、非改不可”的道理。金湖县召开500多人参加的粮改动员大会,并采取媒体宣传、座谈引导、集体培训、登门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和形势教育,使职工理解粮改、拥护粮改、支持粮改。
各地在制定方案的同时提前做好企业财产清查、职工身份、工龄、年龄核对、可变现资产处置以及改革成本的测算、筹措等准备工作,既保证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完备、经济补偿能及时兑付,又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清河、清浦区为筹足改革资金,对市区部分粮店先后组织3次资产拍卖,拍卖资金分别为602万元和108.9万元。
实行阳光操作,把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淮阴区坚持“所有操作程序公开”,在全市率先平稳地为1102名合同制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改革中对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企业产权制度的转换、新企业的组建和职工的返聘及合同的重签等工作,都严格按政策执行。基层购销企业普遍推行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形式的重组工作,确立了新的运行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粮食企业改制是一道难迈的“坎”。面对改制中最棘手的人员分流安置难题,淮安市粮食部门坚持“全体起立,置换身份”,带着感情做工作。对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和工龄满30年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对军转干部、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等特殊群体,优先返聘上岗;对转岗自谋职业的职工,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一次性发放安置费;对有能力又愿为粮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职工,因事设岗,择优聘用。对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主管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并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市粮食系统新企业返聘职工只有原来职工总数的六分之一,但粮食购销量比改革前大幅增加,是过去人均收购量的8至10倍。
随着粮改的层层深入,淮安市的粮食产业发展不断焕发生机。全市粮食部门理顺了职工劳动关系,86万吨库存“老粮”全部处理完毕,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也由于各种改革措施的得力到位,上级确认淮安市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7.91亿元,列全省各市之首,为淮安市粮食部门的轻装前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创新机制,走进柳暗花明
全市粮食部门以整合资产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金湖县油化厂、涂沟米厂、良友运输公司通过“一股两置换”,分别改制为民有民营的县广源油脂有限公司、珍宝米业有限公司和良友运输有限公司。洪泽县针对县饲料厂、油厂资不抵债的情况,创新改制方法,以有效资产作为改革成本,置换职工身份,然后由职工出资入股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使企业焕发生机。
各县(区)通过多种方式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联合兼并16个,出售转让2个。通过搞物流、办养殖、出租场地、兴办小企业、引资合资兴办粮食加工等,淮安市粮食系统既安排了分流职工,又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市直企业在天参饲料有限公司、恒泰公司一步到位改革成为民有民营企业之后,市粮贸公司经过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分流人员、组建新机构,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民有民营企业。企业改制后,职工情绪高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新丰面粉产销达到18.5万吨,实现利润1650万元。市1605仓库在做好主附营分别切块核算的基础上,又走“裂变”式的改革路子,成立“淮安市宣宝食品有限公司”。市局还将工贸公司与通大公司、储运公司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减少了管理人员和经费开支。
截止2010年底,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原来的197个整合为146个,企业改制面达100%。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近四年分别实现利润146万元、431万元、387万元、655万元。全市粮油工业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8.2亿元,利税总额8850万元,其中市直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利润3120万元,分别是“十五”的3.9倍、2.2倍、2.6倍和3.4倍。
或许,当年淮安市粮食系统走上的改革之路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但时至今日,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步步莲花,却又欣喜地发现:粮改,不仅是一棵让粮食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草,它更似一支魔法棒,既让粮食部门轻装前行,更是通过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让全市的粮食经济实现了又快又好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淮阴提高义务兵“三金”
下一篇:楚州:公选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