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淮安坚持在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中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总量跨入超千亿元城市行列,人均GDP先后迈上2000、3000、4000美元三个台阶,财政收入越过三个百亿元大关,预计今年实现GDP1315亿元、人均GDP4046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2.8倍;财政总收入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4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
坚持在借港出海、扩大开放中集聚资源,发展后劲持续提升。今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5亿美元,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富士康科技城、台玻100万吨纯碱、天淮70万吨大无缝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投产,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坚持在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中提升品位,城市面貌明显改善。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加快特色城市化建设,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中凝聚合力,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大力弘扬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高度重视信访、人防、综治、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坚持在解放思想、创先争优中提振士气,创造活力有效激发。围绕“全国有亮点、全省争进位、全市争先进”的目标,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县有工业园、镇建工业集中区、村抓创业点”的发展路子,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全过程监控体系、101%服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方面,创造了在全国有影响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