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潘晓晔)“我认为淮安的传统方言称谓,还是值得淮安人继续保留沿用的。”家住第二人民医院对面的孙老,这样阐述道,“一个地方的方言,实际上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国家都对地方方言建立了保护措施,为什么作为淮安人的我们,不能从这日常使用最频繁的传统方言称谓着手,开展方言保护呢?”9月19日,本报报道了《淮安儿童口中难觅方言称谓》一文,文章刊发后,在市民中立即引发热议,传统方言称谓的去与留,成了广大市民争议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淮安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之一。以淮安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淮剧、淮书等,这些曲艺部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对一些淮安老市民的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普遍认为淮安话代表着淮安地区长期积淀的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来讲,传承传统方言称谓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叫爷爷为‘爹爹’、叫姑妈为‘布布’,是从小就被教导、已经融入血液中的称谓,我觉得这种地方方言特色的称谓,带有一种浓浓的亲情味道,虽然叫爷爷和姑妈也是同样的意思,但就是缺少了那种淮安所特有的‘乡土’气息,亲昵的味也少了许多。”出生于1985年,在市区某事业单位任职的小吕这样说道。
东北人小陈来淮工作已经近十年了,“对于淮安话,我刚来的时候是一句也听不懂,同事交流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呆子’,没法做回应。现在听懂淮安话已经完全没问题了,就是还不会讲,我认为方言以及方言称谓的普通话化,也是目前一种社会化趋势,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
家住浦东花园的宗女士是一位5周岁男孩的母亲,她认为孩子对亲属的称谓“普通话化”很正常,“我们小时候还称父母叫‘恩爸’、‘恩妈’呢,现在听着多土!在淮安像我儿子这么大的孩子,你再听听,哪里还有人这么叫的,不都是按照普通话叫‘爸爸’、‘妈妈’吗?”
淮安市教育局语言与文字委员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这样表述了自己的个人观点,他认为方言称谓的“普通话化”并不是以政府的行政力量、或是市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方言称谓的逐渐‘普通话化’,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随着新淮安人文化程度和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城市开放程度的扩大而必然带来的现象。”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这种方言称谓的变迁,事实上在国内多个城市都普遍存在,而随着淮安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一些淮安方言称谓如“布布”,甚至有逐渐消失的可能。
上一篇:打传软件助淮安摧毁传销窝点64个
下一篇:人才洽谈会淮安意向签约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