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新闻网6月1日讯(记者 梁宝华 周洋)发展品牌农业,是淮安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淮安农业经济谋局市场的不二之选。在分析“盱眙龙虾”带给淮安品牌农业的启示时,一个非常珍贵的视角不应被忽视:盱眙龙虾产业的壮大不仅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且是多方力量共同“组织”的结果。
这一视角的灵感源自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产业组织理论,但坐实到中国的现实境遇中,却又横亘着更加复杂的要素。对盱眙龙虾产业发展的审视,便可梳理出政府、协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户等多方力量的参与痕迹,而这一梳理或将对淮安品牌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
政府:产业“捏合”者
政府公权深度介入市场化进程,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这一方面会招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抨击,但另一方面却契合中国经济的现实境遇:品牌的壮大、产业的发展十分需要政府参与组织和推动。
盱眙龙虾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自外于这一实践,对淮安其他农业品牌和产业发展来说,同样呼唤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深度介入。在农业品牌建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农委、工商、质监等部门积极参与,短短几年内,洪泽湖大闸蟹、淮安红椒、禾采大米、圣诞树火鸡、刘老庄草鸡蛋、洪泽湖冻龙虾冻鮰鱼、杨口草鸡蛋等全国、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如鲤鱼跳龙门般陆续成为行业“明星”。而与之相应的是,2011年,全市累计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粮油、蔬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7%以上;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占全市淡水养殖面积的53%以上。
然而,产业的“捏合”不仅需要在生产领域用力,更需要政府在产业规划、产业集聚、链条延伸、产业与品牌互动等方面担纲主导、整合和统筹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制定产业规划、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品牌向产业延伸等方面,迫切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推动农业品牌产业化的“合力”,推动淮安农业品牌由传统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进而实现融合跨越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战略谋划,了解产业发展形势,研究市场行情变化,掌握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搞好分类指导。
协会:产业“中间人”
回溯盱眙龙虾产业发展历程,一个机构不能被忽视:盱眙龙虾协会。实践证明,在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行业协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间人。
协会的重要性源于市场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单个企业、农户获取、研判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小,也因此难以规避云波诡谲的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而协会作为产业“中间人”,可以在企业、农户与市场之间创造出缓冲地带。
目前,盱眙龙虾协会的经验在淮安红椒、淮安大米等多个知名农业品牌的发展中得到借鉴。但淮安农业各产业协会的力量仍然弱小,往往挂靠于某个部门处室,鲜有专门的力量来运作,实际上仅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2010年的“洗虾粉”事件中,盱眙龙虾协会频频开展危机公关,把迫近的“灭顶之灾”成功转化为盱眙龙虾发展的契机——这就是协会价值的最佳体现。我们期待,在大米、黄瓜、红椒、黑猪等淮安知名农产品品牌的成长过程中,行业协会能够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企业维权、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企业:产业主力军
在农业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品牌、产业整合的主导者和品牌信用的背书人。协会是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中间人”,也是产业的“保护型经纪”。但归根结底,企业才是产业的主力军,农业品牌的成长最为直观地显示为企业的壮大。
返观淮安,几乎每个知名农业品牌都“养活”了数十乃至数百家企业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体农户。企业数量众多折射出一个个农业品牌庞大的市场空间,却也暴露出行业标杆缺乏、同质化竞争严重、粗放型发展模式明显等问题。
相比之下,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在品牌、规模、技术等领域高人一筹,而且能够更好地组织农户、发展品牌、拉长拉粗产业链。但令人遗憾的是,淮安农业品牌众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却寥寥无几。发展淮安品牌农业,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是当务之急,否则诸多农业品牌将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尴尬境地。
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淮安农业品牌也亟需更多农业龙头企业的涌现,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对此,应该坚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前者主要靠招商引资,后者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乃至企业自身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创新思路,探索组建产业集团、发展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扩张之路,以企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淮安农业品牌、品牌农业的快速壮大。
下一篇:淮安启动平价店整改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