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讯:在“红土地”淮阴区刘老庄村,朱林的口碑呱呱叫。这个土生土长的刘老庄人,自2009年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已为这个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整整奉献了11个春秋。
如今的刘老庄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50万元,朱林也因此被评为“中国新农村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前不久,朱林再获殊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73年,年仅18岁的朱林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修理连的一名战士。1977年5月,退伍返乡的朱林,先后担任过刘老庄大队生产队长、村委会副主任、乡水利站副站长。
11年前的那个夏天,正在泰州搞建筑工程的朱林,被邀请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我是刘老庄人,更是一名老兵,组织上需要我,‘红土地’召唤我,我必须义无反顾。”朱林回忆说,上任第一天,他提出“环境生态化、住房多层化、农民企业化、家园旅游化”的五年发展目标,“农民医疗保险、新农保、水费,全部由村集体负担,不要老百姓掏一分钱”。
这一番话炸开了锅。村“两委”班子成员七嘴八舌议开了:“这目标太没谱了吧?”“要企业没企业,要钱没钱,还欠7万多元外债,拿什么帮老百姓交钱”……
“可朱书记压根不睬”,时隔四年后,村民苏炳文对朱林服服帖帖:“老朱认准的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为了兑现承诺,朱林发挥自己的天元建筑公司资质优势,成立村天元建筑公司,又拿出50万元无偿借给村里。书记如此,还有啥说的?大伙纷纷加入进来,七拼八凑借给村里127万元,买了一台挖掘机、一台压路机。结果,半年时间,127万元顺利回本,村集体的欠债也还了。
苏炳文最常念叨的是:“朱林为了这片‘红土地’,腿都快跑断了。”为了从山东临沂请老板到村里投资日光能大棚,朱林前前后后跑临沂7趟。老板进了村,朱林又跑前跑后,锅碗灶具、床单被褥、洗漱用品,全挑好的置办,一直忙到大棚落地生根。
项目有了,朱林又跑连云港、扬州以及福建等地,带着村里大户边考察边招商,千亩食用菌、千亩葡萄园、千亩精品苗木园等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先后落户刘老庄村,投资1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聚宝盆”。这些项目,每年给村里带来100多万元收入,还掀起了外出务工青年的返乡潮,涌现出种植养殖大户50多户,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刘老庄村有个村规:村民凡是到区级以上医院住院的,村干部全部要去看望,村里根据病情、家境另给500元到1.2万元不等的救助金。2010年三夏大忙时节,村民苏培友病倒住进区医院,整整昏迷26天。可等他出院回到家,6亩多麦子早已变成了4800斤小麦,整齐地堆放在家里,“机械、人工、油费一分钱没要我掏,还送来7000多元捐款”。
回首走过的历程,朱林目光坚定,言语动情:“我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身为这片‘红土地’的带头人,要时刻传承好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通 讯 员 颜玉芹 陈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