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市自2012年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淮安市紧紧围绕试点工作目标要求,坚持以“八大任务”、“40项重点行动”为抓手,立足长远发展抓规划,着眼增强内生力抓项目,围绕转型升级抓创新,突出重点领域抓实效,低碳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低碳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获批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
主导产业低碳化改造快速推进,加快先进制造业资源循环化、产品高端化等低碳化改造,形成了“4+2”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1%。同时,坚决淘汰高碳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先后否决新上“两高”项目近百个,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万吨、纺织800万米。
现代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构建“4+3”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发展能力和规模明显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3%。淮安软件园成为首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淮安施河教具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已成为国内、省内知名服务业集聚区。
低碳能源建设获得新突破,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成功获批
紧抓国家加快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机遇,精心组织,积极争取,于2014年1月份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新能源体系初具规模。编制出台《淮安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引导新能源加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光伏、风电、生物质、垃圾发电等门类齐全的新能源发电体系。
天然气利用加快推进。金湖县高压输气管道项目、淮安区至涟水天然气高压管道项目、盱眙天然气高压管道及配套工程一期项目等先后获得省能源局核准;淮阴区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正式签约,开展船用加气站项目试点工作。
低碳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获批区域性低碳交通试点城市
去年5月,淮安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区域性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共获专项补助资金6919.9万元,位列全省第二。
内河航运工作全省领先。2014年,淮安港口集装箱发展迅速,集装箱运输净吞吐量从2009年首航1万标箱发展至去年的10.3万标箱,成为全省内河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的港口。
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健全。全力倡导和实践“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理念,淮安市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9.66标台,市区公交分担率达18%。淮安市公共自行车达335个网点,投放8100辆自行车。新增80辆LNG公交车辆投入运营,累计投放天然气公交车421辆。完成油改气(或更新油气双燃料)出租车883辆,营运性新能源客运车辆占比达9.09%。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项目全线铺轨,正在推进机电工程。
绿色低碳建筑工作赢得新进展,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全面执行国家、省建筑节能标准,新建住宅建筑达到节能50%的标准、公共建筑按照65%节能标准设计。2014年淮安市完成节能建筑竣工面积677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228万平方米,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面积53万平方米,年节能量达5.19万吨标煤。
绿色建筑工作再上台阶。出台《淮安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淮安市共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6项,盱眙县获批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县。
三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建设进展顺利。深入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建设,共组织实施91个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68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各项目能效测评、完善相关资料等工作,准备迎接2015年下半年验收。
低碳能力建设实现新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完成
编制完成《淮安市2005、2010、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为全国首家通过国家评审的地市级《清单报告》。
启动淮安市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举办淮安市第二期低碳能力建设暨重点耗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培训班,全面部署淮安市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淮安市共有77家企业完成报告填报工作,完成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加快推进跨区域碳交易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11月25日,淮安市与深圳市正式签署《跨区域碳交易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两市将结为紧密的区域碳市场战略伙伴,共同推进淮安市碳市场建设,加快利用市场方式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探索通过碳市场促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实现。(周旭亮 王磊 刘军)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