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晚报讯:淮海晚报社报送的助农项目日前入选2022年度全省“互联网+”帮促助农活动典型案例。据悉,此次共有全省59家企业、组织和主体入选,其中淮安4家,淮海晚报社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媒体单位。
本报报送的助农项目为《融媒力量系民心 助农路上勇担当——“六万斤滞销西红柿期待你购买”爱心助农行动》。2022年6月20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到,在江苏省生态种植先进企业、江苏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果林村庭洲蔬菜种植家庭农场,30亩6万斤成熟的西红柿严重滞销,愁坏农民于庭洲。从2022年6月22日起,本报采访组在《淮海晚报》推出“六万斤滞销西红柿期待你购买”连续报道,其中撰写稿件6篇近万字,拍摄图片近百张,拍摄视频4条。相关报道还同步在《淮海晚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掌上淮安客户端、淮安新闻网等线上综合平台推出后迅速传播,阅读量突破百万,其中,《淮海晚报》抖音号阅读量15万,掌上淮安客户端、淮安新闻网等网上阅读量三天突破30万。爱心助农行动报道还被省内外数十家网络平台转发。
该爱心助农行动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客户端等融媒平台广泛传播,产生很大影响。市内外百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到西红柿爱心助销接力行动中来。5天内,农民于庭洲的滞销西红柿销售一空,在全市范围还引发一轮“农产品运营模式研讨”,关注乡村振兴发展的专家学者们针对新时期农产品运营模式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报爱心助农行动立足媒体线下线上综合平台,发挥“融媒体+服务”媒体力量,聚焦乡村振兴发展,助解“三农”民生难题,为营造帮农助农扶农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媒体贡献。
据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各地持续开展“互联网+”帮促助农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公益助农活动,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为宣传各地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先进、树立榜样,去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商务厅、江苏省邮政管理局等面向全省遴选和推介一批“互联网+”帮促助农活动典型案例。经自愿申报、县级推荐、市级初审、省级评审等程序,最终全省59家企业、组织和主体入选,其中典型企业37家、典型组织15家、典型主体7家。
■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