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与水结缘,是一位资深的水利专家;他情系家乡发展,退休后仍积极建言献策;他热爱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他就是王福林,退休前担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金堤河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回到家乡淮安后,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热情为家乡的文化、经济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王福林对家乡的眷念一直深深地藏在心底。
2005年,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王福林带着对故土的眷念,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河下古镇。“我想用自己余热,为家乡文化、经济建设再做些事情。”王福林说。
王福林在寻访古城大街小巷、历史遗址时,看到有些和古淮河有关的介绍与史实不符,他觉得应予以纠正。“古老的淮河在苏北大地上流淌了数千年,冲积了千里沃野,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黄河的侵扰,古淮河被迫断流,距今已有440余年,人们渐渐地把它遗忘。”
为了让璀璨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他查阅大量文字、图片和历史地图等史料,先后撰写了《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淮安黄淮河上的“五坝”》《淮河、邗沟、黄河、运河与河下古镇》《河下古镇的古河道应该是古淮河而不是古泗河》等文章。多篇文章被《中国水利报》《水与中国》等报刊刊载,有的文章还被有关部门收编入专著中。
去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福林将他撰写的多篇有关古淮河的文稿集结出版,图书被多家档案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收藏。
河下是块神奇的土地,古老的淮河,从古至今,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王福林的家就在估衣街粉章巷。三间主屋面南,小瓦叠檐小七路,据说是同治时期建筑;三间朝西,其中一间过道,两间厨房朝东,一个天井,种一些花草,两棵铁树,枝繁叶茂,两棵鹅掌木郁郁葱葱,还有一棵月季和一棵平时少见的结子桂,整个院落显得极其清幽、雅致而富有生气。
回到家乡后,王福林结识了一些文史专家。他在阅读河下的历史文化稿件后,发现稿件中有些内容与他掌握的史料记载不同。于是,他深入钻研、追根究底,撰写出《相家湾——河下古镇的发祥地》《河下镇与北辰镇》《河下古镇历史沿革》《河下古镇是一座千年手工业大镇》《河下古镇上的估衣街》《粉章巷是一条不寻常的巷子》等文章。
王福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黄河流域工作,曾任河南省新乡水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站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金堤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他都积极宣传淮安。
看到河下老民居、老街巷等建筑遗存进行更新改造,他根据历史记忆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建议,许多得到采纳。为更好地促进河下古镇旅游业发展,王福林重走古镇大街小巷,结合他游览外地古镇的深切感受,撰写建议——《用好旅游资源 创新旅游文化》,建议中的一些方案已获得支持,并在实施中。
“在职时,没有为治理淮河、运河及家乡其他河流作出过贡献,退休回淮,我的愿望就是利用余生,为家乡水利建设做些事。”王福林退休回淮后,淮安区水利局领导、专家曾多次上门探望,邀请他为淮安水利建设建言献策。
2011年春,在建筑堂子巷大桥时,施工队挖出明代水工建筑物,当时人们称为“砖工堤”。王福林了解情况后,认真研究图片和文字,查阅了明代漕运相关史料,认为这一水工建筑是明代永乐年间漕督陈瑄建造的淮安漕运码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为此,他撰写了《淮安发现的砖工堤应为明代码头》,并在《水与中国》杂志刊发。
多年来,人们对于邗沟的最北端末口处的“北辰堰”何时建造说法不一,有文史爱好者向王福林求教。他通过史学家研究成果综述、邗沟水力要素浅析等多方考证,认为北辰堰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年间。他撰写的《北辰堰究竟何时建造》刊发后,得到了许多文史专家的认同。
王福林就运河淮安段末口、清口的历史作用进行考证,就漕督陈瑄在淮治水历史功绩进行研究,撰写了《浅谈清口与末口的历史地位》《陈塇督漕治水三十春》《漕运总兵陈瑄在淮安的丰功伟绩》等文章。他还撰写了《邗沟十大历史功绩》《邗沟春秋》等研究性文章。这些研究文章厘清了运河淮安段几件史实,还对弘扬运河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如今83岁的王福林老人,仍然在研究家乡的历史文脉。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通讯员 徐怀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