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里运河两岸。河水波光粼粼,岸边有三两结伴晨练的老人,有沿河悠闲骑行的青年,也有嬉戏追逐的孩童。桥上行人悠悠慢行,桥下流水浅唱低吟,一座若飞桥、一条里运河,勾勒出一幅恬静安逸的生活画卷。
若飞桥长约10米,桥面宽阔,架设在清江浦区里运河清江闸上。
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兵陈瑄沿宋代沙河故道开凿了自淮安府城西管家湖至清河县鸭陈口的清江浦河,即里运河,并沿河修建板闸、移风闸、清江大闸、福兴闸、新庄闸。若飞桥即古清江大闸,原结构为砖石土木结构,由正闸和越闸两部分组成。正闸用玄武岩石和糯米浆拌石灰古法黏合剂砌成,宽7米。桥面原是可启闭拉动的木桥,前后均有闸塘,迎水的上水闸塘小,出水的下水闸塘大。越闸的建造时间比正闸晚,且闸身矮、闸门略窄,主体是固定的木桥。明代到清光绪时,清江大闸上的木板桥是连接清江浦里运河两岸的重要通道,清江闸下的里运河有船只通过时,要拉开木板,暂时中断南北陆上交通。
明清时期,清江闸是漕粮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淮阴籍学者张震南在《淮阴风土记》中这样描述:“(清江)闸下溜塘深广,望之使人眼花。五月闹龙船,七月放河灯,一种繁盛之状,亦他处所未有。闸塘渔舟成市,皆子孙专利,其珍品曰爬闸蟹、曰鱼,举网有得,庖肆争买。”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王若飞、秦邦宪(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和新四军军长叶挺等人同乘一架飞机返回延安。当天下午,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王若飞等烈士遇难时,华中分局与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清江市召开宣传教育大会,会上对王若飞、博古、叶挺三位遇难烈士进行哀悼,与会同志提议在清江市建立标志,以表永远纪念。经过讨论决定:清江大闸命名为若飞桥。
为纪念革命英烈,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闸旁竖立“若飞桥”石碑。同年5月,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闸上建造木桥,并命名为“若飞桥”。1946年9月,新四军北撤山东后,国民党军74师占领了清江浦,石碑被破坏并推下清江闸。1951年,清江市人民政府打捞并重建“若飞桥”碑。
悠悠里运河,情寄若飞桥。若飞桥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巨变,当年狭窄的木桥如今已变成了宽阔的钢筋水泥桥。若飞桥的保护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赓续继承,同时也是对千年漕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它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桥枕清梦,人间世日长。古桥,浸透着人们的眷念、弥漫着老时光的滋味。从古到今,从《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历代骚人墨客,总会以桥入画,或以画记桥,触绪牵情。
1959年,大运河被裁弯取直,清江浦段里运河也逐渐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不再有漕船通行,但依旧古朴不失风韵,其历史人文价值逐渐被重视和发掘。2009年9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6枚,当中第4枚就是清江大闸,该枚邮票上还印有总督漕运部院。
城市因古桥更显韵味,古桥因历史更具内涵。如今的若飞桥是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的重要景观之一,附近有陈潘二公祠、御码头、国师塔、慈云寺、文庙等景点,形成了集古玩、风味小吃、娱乐休闲、红色景点于一体的商业区,游客众多。每天清晨,晨练的市民在此享受美好时光;傍晚,人们在附近散步、闲话家常;夜幕降临时,不少游客登上画舫,欣赏桨声灯影里的里运河。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王 昊 徐天魁,通 讯 员 张景国 孙银凤
上一篇:禹王河桥:运河古道 源远流长
下一篇:淮河三桥:理念先进 安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