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车流量不断增大,道路交通事故增多,由此引发的纠纷也随之增加。市法院以淮安区为试点,紧紧围绕群众需求,以源头治理和综合化解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道路交通纠纷处理新模式,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打造“道易赔”工作品牌。今年以来,该区55%的道交纠纷化解于诉前,案件审理周期同比缩短11天。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今年以来,淮安区道交纠纷案件调撤率52.45%,服判息诉率90.78%,判决自动履行率79%。
调解贯穿于该区道交纠纷化解的全过程。发生交通事故,交警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后,“道易赔”联动工作站即派调解人员对双方责任事故进行调解。对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由交警部门制作行政调解协议书送达事故当事人,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后,两日内即进入司法确认程序。调解不成则立即转入立案程序,确保诉前调解与依法立案无缝对接。对当事人争议大、涉及面广、影响大、可能引起社会矛盾和引发诉讼的重大疑难案件,由公安交警、人民调解员、法院法官共同调解。法院充分适用调解前置程序,引导当事人在登记立案前先行调解,引进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特邀调解等多元解纷力量,做好诉前案件分流指派。
收案后对需要司法鉴定的案件,在未进行诉前司法鉴定时就将相关材料发送给保险公司,如保险公司依据受害人伤情出具调解方案得到受害人的认可,则直接出具司法确认书或调解协议。调解未成功则立即进行司法鉴定。2023年,淮安区法院组织诉前鉴定322件,进行司法确认91件。
该院还创新裁判文书制作方法,依据道交案件繁易程度,采用不同文书样式。对于原被告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适用表格式判决书、令状式判决书,文书仅需列明当事人情况、原告诉请、判决要素、判决结果即可。对于原被告争议较大的案件,强调释法说理,同时借鉴吸收“法官后语”等做法,融德、理、情于法中,切实化解当事人双方矛盾纠纷。
在淮安区,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即要求当事人如实填写《交通事故案件送达地址确认书》。这一创新做法让道交案件送达时间同比缩短20%。当纠纷进入诉讼阶段,法院将根据确认书载明的送达地址和送达方式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避免因无有效送达地址导致办案周期延长。
为了做到“快审快结”,淮安区法院审判团队推行要素式审判模式,自主设计“赔偿项目表”“举证质证意见表”“调解表”,协助法官更快捷更准确收集审判要素。向当事人发放“交通事故案件提交材料格式参考”,详细列举原告为证明其诉讼请求应提供的证据材料及获取证据的渠道,提高原告的举证能力,确保一次庭审查清事实。
法院还推出“互联网+”工作模式,高标准建设专门科技法庭,助推线上立案、线上送达、线上开庭、线上调解、线上司法确认一体化,当事人登录一个窗口即可一键查询、办理相关事项。今年以来,道交纠纷案件线上调解、开庭案件155件,电子送达成功率92.3%。
对于通过“道交一体化平台”达成调解的案件,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可直接在线申请一键理赔,获赔率达100%。对于可直观确认是否构成伤残的案件,由保险公司通过其公司法医预估伤者伤残等级情况,经调解后,根据伤残情况直接理赔。对于诉讼结案案件,实行法院、当事人、保险理赔员直接交流对接,减少理赔过程中委托诉讼代理人层层报告审批的诉累。
走进淮安区交警队事故科处理中心,“道易赔”联动工作站让人耳目一新。墙壁上张贴着司法救助规定、服务承诺、工作职责等多项制度,旁边的展板上公示了赔偿标准、赔偿项目,入口处的便民留言板上,密密麻麻写着群众的感受和期待。
该工作站由法院与交警部门、调解组织、保险协会、司法局共同设立,实现调解、鉴定、诉讼、理赔等一体化办结。
几家单位联合出台《道交一体化联合诉前调审指南》,配套建立交警案件移交、交通事故生命绿色通道、公开鉴定审查、司法确认和诉讼协调、法律援助帮扶、保险快速理赔等制度和流程,实现案件在相关部门间的快速流转、无缝衔接和高效处理。联动公安部门建立信息在线查询机制,法院可通过在线发送问询函的方式,快速调取车辆属性、车辆登记过户情况、车辆保险情况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法院与辖区内保险公司签署《交通事故纠纷联调备忘录》,该备忘录明确相关部门在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职责作用,统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向辖区内保险公司发放《道交白皮书》,明确赔偿细则,固化理赔预期,确保类案同调同判,提高了诉前调解成功率和赔偿效率。
该工作站还设立“道易赔调解专家库”,对常发多发涉道交纠纷或案件“把脉问诊”,为道交纠纷处置提供有力智力支持。调解专家献策13条,其中4条已被法院推进落实。
■通讯员 赵大为 张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