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港产城”联动成势,“黄金水道”焕新“枢纽之城”——淮安发挥水运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发展胜势

“港产城”联动成势,“黄金水道”焕新“枢纽之城”——淮安发挥水运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发展胜势

发布时间: 2024-05-12 09:49  关注度:172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在“水运江苏”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淮安通过补链强链延链,打出以港兴产、港产融合、联动发展“组合拳”,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初步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把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重现“黄金水道”昔日辉煌。

春夏之交的黄码港产业园风和日丽,车来船往。与黄码港产业园深入融合的苏粮集团淮安粮食仓储物流项目施工现场,焊光闪烁、机声隆隆,15个浅圆仓整齐排列分布。该项目是黄码港产业园首批入驻的物流仓储项目,建成达产后,可与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项目形成仓储、贸易、加工产业链集聚效应,有效降低粮食物流、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在“水运江苏”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淮安通过补链强链延链,打出以港兴产、港产融合、联动发展“组合拳”,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初步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把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重现“黄金水道”昔日辉煌。

练内功——扩能提升,开辟内河航运新赛道

作为运河航运的一颗璀璨明珠,早晨的淮安港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集卡车往返于码头和堆场之间,巨大的龙门吊吊起一个个集装箱,整齐码放在靠港的货轮上。站在淮安新港的货物集散码头上远眺,波光粼粼的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在不远处交汇贯通,与铁路新长线及周边高速路网构成一幅铁、水、公联运的壮丽景象。

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淮安已成共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运发展,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安市扶持水运集装箱运输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进航道、船闸、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水路运输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内河航运,疏通航道是第一步。近年来,淮安完成京杭大运河两淮段“三改二”工程、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工程,淮安、淮阴三线船闸,盐河杨庄、朱码二线船闸,高良涧三线船闸节点扩容改造,京杭大运河淮海路大桥、淮河出海航道总渠宁连路大桥等一批碍航桥梁改造。

加快推进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航道安全通行能力有效提升。经积极争取,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纳入《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23—2035年)》,建成后,淮安将拥有京杭大运河、盐河、淮河出海航道3条二级航道和金宝航道、张福河航道2条三级航道,规划二级航道里程由91公里增至近300公里。

目前,淮安正在开展盐河航道“三改二”整治升级前期工作,不久的将来,2000吨级船舶在盐河航道航行将畅通无阻。“我们加大投资,苦练内功,一条条航道提升质效、融会贯通,一座座码头连点成线,一片片航网纵横交错,淮安内河高等级航道加速成网。”谈及未来发展,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罗衍庆信心满满。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淮安完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6亿元,比“十二五”增长53.6%。“十四五”期间,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水运项目投资总额约160亿元,淮安港航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谋质变——多式联运,打开通江达海大通道

近日,一列满载太阳能光伏板、汽车配件等出口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缓缓驶出淮安袁北站,前往目的地上海芦潮港站。这是“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首次经沪苏通大桥过长江抵达上海芦潮港站,全程运行时间从以前的约30个小时缩短至16个小时。

“相比公路运输,海铁联运班列的物流成本节约30%以上,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一半。”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刘磊告诉记者,随着淮安港三期扩建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铁水联运提升项目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今年将实现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铁路与水路的无缝衔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吸引更多京杭大运河、淮河沿线的外贸企业选择海铁联运。

港口是多式联运核心资源,多式联运则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关键功能,企业降本增效的背后,是多式联运新格局的加速构建。近年来,淮安不断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以及江苏省港口集团等沿海沿江港口深度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优化服务流程,稳定箱源保障,谋划业务模式创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海铁服务。目前,淮安港共开通24条多式联运线路,稳定运营9条,培育2条江海河联运示范线路。其中,海铁联运业务模式服务客户120多家,同比增长近50%。

2007年底,我市在苏北运河率先开通集装箱运输,经过多年发展,集装箱吞吐量蝉联全省内河第一,内河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内河航运的亮点。开通运行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9条,航线数量居全省内河前列。通过“一核心、两中转、三配套”的互联航线布局,形成辐射上游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下游通达衔接江苏沿江沿海、上海等地的航线体系。截至今年3月,我市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718万标箱,同比增长26.28%。其中,海铁联运吞吐量1.06万标箱,同比增长172.05%。

当下,淮安抢抓入选国家支持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机遇,加快推进淮安港三期、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水运项目,加快完善高等级航道网络布局,增强港口作业区规模能级,打造标志性多式联运枢纽港,推动“公转水”“铁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推行“抵港直装”新型通关模式,全面压降过程性交易成本,助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

如今,门机林立的淮安港正昂着龙头,“注视”着一条条“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至此,淮安真正将枢纽之形转化为发展之能,以水运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创融合——港产赋能,迈向千亿产业新阵营

日前,在黄码港产业园内,记者看到,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来来往往,岸边巨型吊桥林立、运输车辆穿梭,不远处的黄码港作业区,数台红色港机高耸,施工人员抢抓晴好天气有序进行益海嘉里专用泊位、港机、吸粮机等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目前,黄码港作业区已经完成码头前沿路面的铺设,四台港机正在陆续安装。下一步,集装箱设备将陆续进场,整个黄码港项目主体工程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淮安大成港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懿表示,未来将依托黄码港资源禀赋,围绕绿色食品和水运物流两大主导产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核心,加快推进黄码港产业园建设,探索形成“前港后产、港产融合”典范,真正实现“黄金水道”流淌“黄金效益”。

“港口园区化”定位了港口新功能,“园区产业化”寄予了港口新期待。位于园区核心区域的益海嘉里粮油稻谷深加工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目前一期工程整体已完成约50%。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40亿元,税收2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同时也形成以益海嘉里为主导的千亿级国家级食品产业布局和以黄码港为主导的物流仓储产业布局,汇聚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截至目前,淮安发展了淮钢、井神盐化、清江石化、国信电厂、富强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形成了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沿河产业带。盐河沿线成为重大产业布局走廊,将形成钢铁深加工、光伏玻璃、新材料等多个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盐河航道优势推动了首个投资超200亿元的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巨石高性能特种玻纤新材料、捷泰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等多个百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落户淮安,未来有望形成几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4月19日,淮安港淮阴港区高新区作业区中天码头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据介绍,配套码头建成使用后,企业可实现从常州经京杭大运河、盐河运入原材料盘条,成品钢丝通过集装箱经盐河至连云港,或转京杭大运河长江航线至上海港出口,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淮安具备的这些水运优势都是企业的发展红利。”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万文华激动地说,今后,中天钢铁将加速聚集一批上下游产业项目落户淮安,力争在5年内,形成一个约500亿元营收规模、带动2万人就业的钢帘线产业集群,助力淮安打造备受瞩目的“世界钢帘线之都”。

“水运江苏”的蓝图已经绘就。而连通淮河、京杭大运河两条水上主动脉的淮安,正在内河航运的赛道上奋力前行。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通 讯 员 吕 双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